跳花棚俗称“跳傩”,明朝末年随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珠机巷大井头村民迁居化州时传入。据考证,“傩”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以戴木制面具为特征,先有傩舞后有傩戏。经不断的改良及提炼,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古朴浓郁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数百年经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 据考证,“傩”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以戴木制面具为特征,先有傩舞后有傩戏。经不断的改良及提炼,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古朴浓郁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数百年经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
所跳花棚,乃用竹子稻草在田头村边搭建之草棚,挂上大红灯笼及鲜花,演员少则十多人多至百人,饰以“七十二贤”及各种花草。跳棚舞有固定的演唱台本,分为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秀才、后生唱歌、锄田等18场,内容多为农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谈,旨在驱邪除恶,祈求风调雨顺、物富民安、五谷丰登。
每年秋收过后,化州官桥中火嶂一带村民,在村边田头搭起草棚,跳起原始粗犷的民俗舞“跳花棚”。表演者穿着古代服装,戴着怪异面具,手持斧头、镰刀、锄头等道具,在锣鼓号角伴奏下,边唱边舞,抒发“驱邪除恶,物阜民安”的喜悦心情。每到“跳花棚”表演的日子,都会吸引四邻八乡的人扶老携幼前来观看,盛况空前。“秋光好,跳棚舞,庆丰收,邪恶无。”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化州“跳棚舞”进入全盛时期的写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文化生活呈多元化,化州“跳花棚”一枝独秀的风光不再,到上世纪90年代日渐式微,曾一度濒临失传,如今在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之下,才化险为夷。
跳花棚反映了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当时当地社会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
《跳花棚》舞,又称《跳棚》、《高棚舞》,流传于广东化州石湾街道办事处中火嶂山下中火嶂村委会长尾公村,明朝末期由姚氏七世祖(姚姓第七代)从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珠机巷大井头村迁居化州时传入。该舞曾流传化州官桥、那垭、梁村等地,后失传,长尾公村便成为唯一的跳棚村。地方志书对明、清两代州人民跳棚的情况略有记载:觐光门外沙洲为棚,城乡社会择善歌者,着童子傀衣、傀巾,夤夜持铃合歌合舞,奏鼓乐,上下坛场缓步。
此舞流传于明朝末期。师祖起自官桥镇的陈、李氏,师傅是陈宝学和李德胜。继传到宋、吴氏,师傅是朱积和和吴德国。再传入至长尾公村氏,师傅是姚积壳、姚奉壳。姚氏是在七世(姚姓第七代)时从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石朱机巷大井头村迁居到化州南安长沙村(曾叫榕根村),后再传至长尾公村。据老艺人姚通(1905年出生,第二十一代传人)说,村人为纪念先辈艺祖,曾将该村取名为“陈李公村”,口头差传叫成“陈美公村”,后来才叫定成“长尾公村”。
《跳花棚》风格古朴粗犷、明快轻松、幽默夸张。是化州市官桥长尾公村及卷塘尾村一带源远流长的独有的大型民间歌舞,也是该村“吃艺日”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年晚秋收割后,小雪至大雪期间,该村择好“吃艺日”(演出日),挑选16周岁以上男性能歌善舞者三五十人进行“会聚”(排练)三天,同时搭建跳棚台和祖先神座棚,第四天(吃艺日),全村当刂 鸡杀猪,煮糯米饭,做糯米米乙 ,广邀远近亲朋百客,晚上开始演出,通宵达旦,场面热闹。该舞解放前在当地世代相传,群众开展得甚为活跃,年年有演出。1952年分别组队参加化州县文艺汇演和“湛江专区民间艺术汇演”,均获殊荣。
1986年,参加茂名市首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荣获唯一的一等奖。1988年参加88’广东欢乐节,获群众和媒体的好评,文化部长王蒙和省文化厅厅长唐瑜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1991年,该舞参加广东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演出;2001年,中央电视三台到化州拍摄了《跳花棚》表演的全过程,作为旅游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放;2004年9月,该舞参加茂名市民间民俗汇演广获好评; 2005年11月,《跳花棚》赴广州参加首届国际旅游文化节之“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金奖;2006年9月,该舞参加“金秋十月·文化茂名——茂名特色文化活动月”之特色文化艺术巡游和开幕式文艺演出;同年11月,赴广州参加第二届国际旅游文化节泛珠三角旅游推介之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跳花棚》已被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