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狮子舞、麒麟舞
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是太平、吉祥的象征。 麒麟兽的形象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其后发展到哲学意义,逐渐进入文学领域,如韩愈写的《获麟解》、黄庭坚的《麟趾赞》等。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地表现为以麒麟舞为代表的民间舞蹈形式,其中特别以东莞樟木头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为代表。东莞客家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结合东莞当地的民间风格,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集歌、舞、乐于一体,用于舞蹈的麒麟骨架由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 今年来麒麟舞参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东莞市也被授予“中国麒麟舞之乡”的荣誉称号。
【民间艺术】东莞木鱼歌
东莞木鱼歌,又称摸鱼歌或沐浴歌,是由广东话演唱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南朝萧梁时期,在佛教宝卷传唱的影响下,结合地方民歌而形成。木鱼歌的演唱形式颇为独特,表演时演唱者靠敲击一段刳空的硬质木头来掌握节奏或不用乐器伴奏个人清唱,唱词基本是七字为一句,内容通俗易懂。木鱼歌的内容大都是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也有一些佛教故事。现有的五百多部木鱼书,大部分是长篇作品,改编之作为数不少。 《花笺记》和《二荷花史》是木鱼书创作作品中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而《背解红罗》则是改编之作中影响较大的作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