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出之清雍正年间。那时梅陇有位青年,发动民工修筑海堤(王坣)保家园而劳碌奔波,经常食不裹腹,身体消瘦。其老母见状把仅存的一点米碎捣粉揉成粿坯,里面包些菜叶等让儿子充饥,儿子食得津津有味。?幸的是,在一次台风海潮中为保「王坣」牺牲了。后人为纪念他的劳绩,菜包粿便流传下来。
菜包粿的制作过程是:以干油粘米粉倒入滚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和食油),翻拌成泥状,再放入盆中用手反复揉搓,捻成圆饼形的「粿坯」。把粿坯放在左手心,右手握粿躏(形状似建身手球,用土烧制成)在粿坯上作360度旋转,蹂压成薄薄的凹状体,再由负责放菜馅的人在凹状体中包上富有地方风味的菜(椰菜、绿豆芽、沙葛、芹菜、蒜、肉丁、鱿脯、虾干、花生仁、大地鱼粉等),使其呈梭形,并于头尾处捏紧,照次序排列在苇篾或竹做的「朗埗」上面,排满后放进铁锅,用猛火蒸熟。
菜包粿现已成为一年四季之风味小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