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位与闽南小刀会起义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闽南小刀会,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公历(下同)7月间在厦门旗杆脚五祖庙建立,是反对满清皇朝的神密组织。创始人陈庆真,又名陈正成(个别资料误笔为陈玉成)。他和同安人王泉征集了刘标等12人,共同立誓建会,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其会规、歌诀、口号、隐语和仪式与天地会相同,是天地会的支派。
建会不久,刘标等7人被捕,陈庆真遂转移到今我区海沧(时属海澄县)文圃山石鼓堂,于11月间邀王靖、李景、黄允、王淮等14人入会,后又发展会员多人。11月24日夜间,会员王春、陈沙等13人在灌口被捕。上任甫6天的兴泉永道张熙宇的中军参将陈胜元顺势派兵搜查,逮捕了陈庆真。陈庆真被“严刑拷打,立毙杖下”,小刀会遭到严重摧残。
咸丰三年(1853)3月,太平天国起义军陷南京,举国震动。南方各省纷纷起义响应。海澄县归国华侨江源、江发昆仲“购有洋小刀数百柄,遍赠同类”,在石鼓堂重建小刀会(其主体是农民,也有船工、码头工和游民)应运加紧活动。不久,江氏昆仲被海澄知县汪世清捕杀。广大会众怒火中烧,他们在黄德美、黄位(又名黄威)领导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
黄德美家住今龙海县锦宅(时属于同安县积善里。有的史料说他家在同安石兜—今我区坂头水库内;也有史料说他是灌口人,皆谬误),是大员外,时龙(溪)、同(安)两邑边境都有他的田园。因连年亢旱歉收,龙溪县浒茂村的佃户抗租,他向官府告状,希望其利益得到当局维护,讵料反受掌管收租的里司勒索,多交粮税六、七十两银。黄德美因此迁怒官府,遂以对佃户减租,甚至施赈放粮为手段,笼络农户,发动反清。而官差催收钱粮,刻不容缓,动辄拘捕殴打,多方胁迫交粮,人心愤慨,终于酿成官逼民反。黄德美遂号召农户揭起反清旗帜,成为农民领袖。
黄位是灌口小商人,以贩卖牛皮为业,好打抱不平,敢于扶弱抑强,深孚众望,“手下党羽千有余众,亡命居其半,故上至山兜(今称东辉),下至海滨(今杏林区),东至塘溪桥(按:即苎溪桥),西至角尾市,皆位之势力范围”。他召集小刀会骨干,于是年4月初在灌口李林刘心庵(1959年倒塌)开会,决定举行起义。会后,骨干分头活动,一呼百应,组织迅速发展到六千人,并公推黄德美为统领,黄位为“汉大明统兵大元师”。黄位遂任命宗侄黄志信黄志信家乡镇名黄巷,是与灌口李林毗连小村落。传说小刀会将失败时,黄志信梦见“一群黄蜂飞入树林里”。据释梦,认为黄氏应迁入李林才安全,于是黄氏纷纷迁移到李林,小刀会失败后,清军进剿时,黄巷已是一座空村,后来房舍倒塌,其残垣断壁于1960年由灌口公社拆到附近的鱼孚村建小糖厂。为军需官。
当时太平天国革命形势方兴未艾,清廷抽调各地兵力增援湖南、江西。小刀会“乘闽兵外援内虚”,竖起“反清复明”、“官逼民反”大旗,提出“杀赃官”、“救民除暴”的口号,于5月13日(四月初六)发动起义。是晚攻克海澄县城,翌日陷石码。17日占领漳州府城和长泰县城。漳州知府文秀、总兵曹之祝被击毙。
5月18日清晨,起义军三四千名,乘30艘大船攻厦门,在筼筜港登陆。因为厦门的码头工人、船工和清军士兵早已有不少人秘密加入小刀会,所以起义军一到,群众纷纷接应。厦门水师提督和其他官员,早已逃之夭夭。起义军进攻西门、南门,打死官兵200多人。官兵当中的小刀会会员,打开城门迎接。厦门游击郑振缨等负隅顽抗,被起义军击毙。清军从北门撤退;厦门水师提督也乘战船退泊刘五店。
由于事先已分兵进攻,同安、安溪、漳浦、云霄也在5月18日被攻克。不久,又占领平和的琯溪和诏安的铜山(今东山县)。前后九天时间,起义军连克闽南11个县(包括府城),兵员发展到3万多人。闽浙总督王懿德在奏折中说:“厦门附近百余里间,群众响应,道路阻塞”起义军到年“焚毁衙署,夺犯戕官”,地方官吏或“避城外民舍”,或“闻风逃遁,空城以待”。
起义军占领厦门后,建立政权,年号“天德”。接着废除苛捐杂税,“米谷定价,不许贵卖”。并规定纪律:“不许抢掠商民,不许奸淫妇女,不许徇私舞弊”;“不准持强欺弱,不准持众欺寡,不准理曲袒亲,不准假公济私”。因而“阖厦铺户货物俱未搬移”,“百姓秋毫未犯”。
此时 ,副军师吴宏建议“乘胜出兵攻取金门,以消灭溃敌;赶造战船,建立水师,以进攻晋江、福州和台湾;派人联络太平军,以图远举。”但统领黄德美终日迷于酒色,不理军务。吴宏愤而出走,监军江源嫂遂杀黄德美爱妾,与黄位共主军务。在小刀会占领厦门的影响下,上海人民“闻厦门之变,仓促起事,又闻西兵将南下,人心益摇,遂思作乱,聚众数千,名曰小刀会”。于是九月间爆发了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起义。
清廷为了镇压起义军,急忙调兵遣将向闽南会合。起义军被迫退出漳州、同安、漳浦、云霄、铜山等地,以坚守厦门。5月27日和7月4日,清军两次进犯厦门,都被小刀会起义军击退。但是,起义军坚守蕞尔孤岛,给养困难,火药日缺。7月20日,起义军三千人进攻金门失利,力量削弱。8月间,清军以原浙江提督李廷钰为统帅,王懿德坐镇泉州,用五、六千人强行登陆。起义军“历四十八战”,退入厦门城内坚守。
11月初,清军纠集2万人(拨糜费饷银18万两)和50艘战船,分三路登陆,起义军奋战一昼夜,最后于11月11日分路撤出厦门岛。后来,黄德美被同族地主捕送官府,凌迟至死。黄志信乘船漂泊到印度尼西亚爪哇。黄位率领部分义军船队,退到台湾海峡。咸丰四年(1854)3月曾重创崇武清军水师。翌年再度攻厦门以及台湾基隆、淡水、广东澄海、九龙等地,未能成功。咸丰八年(1858)三攻基隆未能得手。至此,黄位深感孤军难以长久在海上与清军抗衡,遂撤往安南(今越南),后转渡印度尼西亚。
留在大陆的一部分小刀会起义军,仍以石鼓堂为根据地,在围头社、莲花、洪塘、六甲等地打游击。翌年农历七月廿七日,最后一小部分起义军在今东孚乡洪塘阵亡。尔后,龙(溪)、同(安)、泰(长泰)等邑民众于每年七月廿七日纷纷到洪塘凭吊。起初只是祭奠牺牲的亲友,后来变成敬“神”的迷信活动。
黄位在印尼终老,遗骨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黄志信出钱运回灌口仙景村后大岭安葬(墓于“文革”期间毁坏)。黄志信同时出钱在仙景村建“开兴宫”,用意何在?不得知。今宫已圮,石碑尚存(约100×40×9厘米),完好无缺。碑文如下:
开 光绪廿壹年旦
兴 李林社黄志信完竣
宫 董事社天来绵浩同立

忘寂0(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