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民公园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人民公园始建于1913年,开辟初期只有盂山、砵山,因有石如盂故称盂山公园。如今人民公园总面积23公顷,园内游乐设施完备,亭台楼阁相映,树木青翠高大,各类观赏树种达一百多种,红桥绿水,荷塘月色,竹树夹道,到处鸟语花香。人民公园是一个集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旧八景 红棉山庄 据《东莞县志》记载,1912年,东莞第二任县长岑学吕创建盂山公园时,把红棉山庄列为公园的八景之 红棉山庄 首,亲自书题木匾“红棉山庄”,并撰书楹联:“春树有情迎过客;名山无恙慰诗人。”可惜物是人非,如今山庄门口的横匾“红棉山庄”是前东莞中学校长罗阳手书,两边的对联也换成了“画入楼台参雅趣,诗翔苑径合清幽”。山庄前庭聚集不少粤曲爱好者,透过他们稀稀落落的身影,不远处一棵挺拔的红棉树下有一座红墙绿瓦的古朴建筑,这就是钵山堂。1925年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期间,叶剑英等人曾在这里驻扎过。周围还有红棉阁、听蝉堂、棉荫轩等,只见石山对峙,竹林遮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长廊大院交错有别,有羊肠石道贯穿,具曲径通幽之妙。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在抗日战争前,红棉山庄前面有一大块空地,四周是苍老古木,庄内有一座古老石山,突屹古雅,并设有“罗汉床”,游客到此,有清茶解渴。但后来日军侵占东莞,驻兵园内,树木被砍,八景被摧。现在的山庄,是1987年由莞城政府拨款重建的,占地面积4225平方米,建筑面积7 15平方米。据老莞城人陈伯回忆,当年红棉山庄那古老石山是用英石砌就的,石山下有水池,养有金鱼,围以砖栏,秀丽迷人。 山阴台 在红棉山庄对面的盂山山坡上,是山岩峭拔、怪石嵯峨的山阴台。《盂山公园诗册》有诗吟:旧游阔别无多日,道入山阴得似无;此地烟霞成小筑,个中裙屐半吾徒。登山阴台有两个门,右边的入口是“柴门”,横匾“小山阴”是由著名书法家秦萼生所题;左边入口叫“竹门”,上面挂的横匾题为“涉胜”。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山阴台亦为1987年重建,并增设了山阴瀑布,用人工造成六级瀑布,上下高差为12米,要用3个4寸水泵循环抽水,当年还请来黄雨、刘逸生、张采庵等园林专家、诗人、书法家出谋献策。拾级而上,途中可见西边一洞口刻有“绿岩”,东边一洞口刻有“洞天”两字。只见内侧洞穴蜿转、曲径盘旋,洞顶上方天空辽阔。在洞内石台稍坐,别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幻觉。走出岩石洞,有一块形如琴状巨石横卧头顶,上刻“琴门”两字。沿石级而上,过“通幽”就到了山阴台顶。顶上一座飞檐翘角的山阴堂,堂前为瀑布,堂后为花园。横匾“山阴堂”三个大字为著名书画家关山月题写,两侧为张采庵书写的对联:且欲来寻观弈者,不妨看作补天馀。从山阴堂再往顶上走,可看到半山亭。如果不是公园工作人员的介绍,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就是公园旧八景中惟存的一景。刘光中在《钵盂山》中云:“劫后荒芜遍野,庄院颓垣片瓦,惟有半山亭,亦堪惊。”半山亭红砂岩地基已经裸露,像凝固已久的血块一样,亭顶裂开,廊柱斑驳,没有说明文字,就像一位沧桑又沉默的老人 风篁馆 半山亭右下角一个正方形的建筑,只剩下柱子一面墙一扇门,这就是风篁馆旧址,布满青苔,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诗人吟颂“萧萧山馆最玲珑,泉白茶青活火红”的风篁馆。风篁馆之名,得于《东坡集》风篁岭多竹,风韵凄清。至此林壑深沉,迥出尘表。流淙活活,自龙井而下,四时不绝,岭故丛薄荒密。元丰(1078-1086)中,僧辨才淬治洁楚,名曰风篁。当时创建公园的岑学吕以盂山多篁,移用风篁岭之名作馆名,取意为“风韵凄清”,祈求“迥出沉表”。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多次提议恢复,2004年春节,莞城政府选址重建风篁馆,即为风篁煮茗,该馆占地面积2亩,景区范围12亩。新建的风篁馆由六组建筑物构成,借鉴了可园的建筑风格,远远看去像清代贵族别墅。沿着青砖铺砌的小路进入风篁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绿水,因为建在莲塘之上,院内院外,左廊右榭,均可看到池中锦鳞悠然之态。掠过池水,可以看到“水榭”,“水榭”往左是“孖亭”,往右就是“船厅”,从“船厅”过连廊就到了“茶厅”。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建筑时整体要全部开放,当时施工时对设计图纸一改再改,尽量减少馆中的墙壁,完全取材于“亭”,大胆以亭馆结合、亭院结合、亭厅结合、亭台结合

门票价格:0.5元 开放时间:5:30—23:30(售票时间:7:30—21:30) 地址:市城区公园路1号 电话:2221792 交通:在城区,可乘坐21路、28A路、34路、36路公共汽车到达。

Jasonhoho(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