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马头琴

家乡区县: 包头市东河区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 《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黄昏,晚霞慢慢染红了草原,牧人们就会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爱的马头琴,圆润、浑厚的琴声像在诉说草原上优美、动人的故事。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关于马头琴的来源,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察哈尔草原上,有一个蒙古族青年叫苏和。苏和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靠放羊过活。一天,苏和在牧归的路上捡到了一匹小白马,便将其抱回家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白马一天天长大。它浑身雪白,美丽健壮,深得苏和祖孙俩的喜爱。它也整日与主人形影不离。一年春天,王爷举行赛马大会,并许诺谁取得冠军便把女儿嫁给谁。在朋友们的劝说鼓励下,苏和也骑着自己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了比赛,而且获得了冠军。可王爷不但不兑现诺言,反而打伤了苏和,抢走了他的小白马。一天晚上,睡梦中的苏和被外面的声音惊醒,他走出蒙古包一看,原来是为摆脱王爷、回到主人身边而身中数箭的的小白马跑了回来。因伤势过重,小白马第二天便死去了,苏和悲痛万分,几天几夜茶饭不进。一天夜里,苏和梦见了小白马,他抚摸着它,它也靠近主人,轻轻地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做成了一只琴,在琴柱顶部按小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当他思念小白马时,便拉起琴来。从此,马头琴便传遍了草原。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HomLee
刘宏利微博:http://weibo.com/u/2941247167/home?topnav=1&wvr=5
刘宏利腾讯微博:http://t.qq.com/LEEHOMlove64
刘宏利梧桐子家乡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neimenggu/donghe.html
刘宏利人人网:http://guide.renren.com/guide?t=first#remind
刘宏利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41247167
刘宏利360百科:http://baike.so.com/uc/
刘宏利搜搜百科:http://baike.sogou.com/myHome.htm
刘宏利百度百科:http://www.baidu.com/p/刘宏利百科?from=wk
刘宏利互动百科:http://i.baike.com/home.do

WL(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