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人文历史悠久,海陆民风纯朴,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民众自古就有习武防身健体的风俗。明清以降,流入海陆丰的拳种有少林、峨嵋两大门派和“戳脚”技法。民间武术与民间狮舞、麒麟舞等紧密结合集中体现在春节舞“虎狮”、“盘五彩”之中,是汕尾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习武、传授民间武术的实践经验,初步考证了汕尾市民间武术传承至今的主要拳种的风格和特点,介绍了汕尾武术界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两种拳种:黄氏子母韧拳和莫家拳。为进一步弘扬汕尾民间武术文化,团结武林中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引言
春节期间,汕尾各门派武馆的“虎狮”①班到各家各户拜年庆贺是传统民间风俗之一。“虎狮”象征威武无畏,能驱邪逐妖,满足民众祈福纳祥的心愿。优美动听的音乐和着其舒展可爱的舞蹈动作,赏心悦目;高潮迭起的武术表演,扣人心弦,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汕尾有句俗话叫“食甜粿睇虎狮”。不管你是当地人还是客人,每当听到║:32 35 32 3 │61 65 31 2 │1.2 35 55 1 │6.1 65 31 2 │53 2 61 2│ 55 1 56 1 ║②的音乐时,就知道“虎狮”来拜年了。大人、小孩们只要随着“虎狮诗”寻去,便可看到拜年的“虎狮”队伍:笑容可掬的管事手执帖子、拿着礼篮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提有武馆字型大小灯笼的汉子,紧接着便是手执虎叉的壮汉,“虎狮”就在虎叉背后,“虎狮”的前两边是头戴大头笑和尚帽,穿女人衫裤,手拿大葵扇的“大头和尚”,然后,两边是手执刀、枪、剑、棍、铁尺、半砍刀、藤牌刀等壮汉护卫队伍,奏乐班亦在护卫之中。“虎狮”班进村入乡参拜各方“土地爷”,到各家各户参拜时,必送红包、燃鞭炮以表谢意。最后,选择开阔场地 “打虎狮”(舞狮、虎或麒麟),大鼓镇中,各种乐器在两边,“虎狮”睡在大鼓前面,壮士平执武器又在“虎狮”两边。人们便围了个大圈,坐的坐,站的站;一边吃甜粿,一边睇“打虎狮”。随着指挥大鼓 “咚、咚”声响,各种乐器奏起了旋律悦耳动听的“虎狮诗”。“虎狮”闻乐起舞,共分为五个段落。1、朦胧睡醒;2、早晨操玩;3、饿狮寻捕食;4、饱后懒体小休;5、日落寻伴归巢。其中,汕尾舞“虎狮”有一大特色,为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所以在“虎狮”舞的第四节中加插了天上玉皇大帝派来降狮仙童带着降“虎狮”法宝到人间,收伏“虎狮”并带上天庭镇守南天门的情节。“虎狮”舞完后便由徒弟们表演自家门派的武术套路,即拳术套路、刀套路、棍套路、铁尺套路、半砍刀套路(双刀)、滚藤牌(盾牌)。各套路徒弟们演毕,师傅就出来“煞拳尾”。之后,便是最精彩的“盘五彩”,即是短刀藤牌滚,藤牌对枪,空手对刀,空手对枪,空手对铁尺,空手对短刀,拳对拳等。从对打到混打,表演达到最高潮,人们燃放鞭炮、喝彩。地方老大领着一班壮汉,执着用青竹贴有钱币的花布长旗冲场子,以表示“虎狮”班演艺精彩,劝休狮,至此,表演也就结束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