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陈潮

家乡区县: 广东省陆丰市

陈潮(1888-1912),海丰联安霞埔乡人。家贫,童年读书不多,跟随父亲学习渔、农知识。乡里有恶少欺负弱小,陈潮常挺身护卫。其抑强扶弱行为,颇为乡里称许。
清朝末年,朝政腐败,士民怨愤,反清浪潮遍及全国。海陆丰先后有三点会和同盟会的反清组织。陈潮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秘密参加反清活动。乡里人担心招致祸害,不敢和他接近。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在惠州、河口等处多次发动起义。陈潮闻讯,立即与同辈45人奔赴广州,准备参加当地起义。
陈潮等到广州后,与革命党人取得联系,被安置在南门周家祠,为革命党潜运枪弹。“三•二九”黄花岗之役,陈潮负责抢占仙湖街始平书院军械库。在与敌军进行争夺战时,不幸腰部中弹,但仍振臂奋呼,英勇战斗,毙敌数十人,清兵见而却步。但终因敌众我寡,后方失援,始平书院被炸毁,陈潮被炸死,年仅24岁。后来同盟会员潘达微收集了72具殉难者的尸体,安葬在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陈潮是其中之一。
民国初年,陈炯明在陈潮故里海丰联安霞埔乡设立“陈潮纪念学校”(今陈潮中学),颂扬其反清功绩。
陈潮中学的前身称优埔约“义学堂”。是该约无力建私塾的村民集资兴办的学堂。始建于何时?已很难查考。上世纪二十年未,海丰优埔约各乡小学四年级学生就学困难,而此时陈炯明主政的“闽南护法区” 的教育如火如荼,令乡亲充满希望。1919年春,白町村族亲陈子岐和陈姓巨族大乡霞埔村约正陈序荣,联袂赴漳州求援。当时,闽南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然粤军将士生活依然清苦,日伙食费是二毛钱,陈炯明也不例外。自1917年12月到1919年3月,粤军累计欠发军饷达10个月,陈炯明首当其冲,连续3年不敢领全薪,未领的薪金累计达数千大洋。陈炯明人在漳州,心系桑梓,得知家乡教育状况后,当即支取欠薪1000大洋表示支持,并致信家乡富户贤达解囊相助,共筹得千余大洋,在优埔约义学堂原址建立优埔约高等小学,陈炯明书写校名“优埔公学”。在陈炯明的倡议推动下,霞埔村在霞埔海西台划出24格蚶町(海水养殖面积约500亩)为 “学町” ,收入作为“优埔公学” 的常年教育经费(持续至1975年“围海造田”时止)。1924年1月底,海丰陈氏宗亲联谊会在霞埔村召开成立大会,陈炯明应邀出席,提议将“优埔公学” 更名为“陈潮中学”,以纪念在黄花岗起义献身的霞埔籍志土陈潮。经呈报海丰县政府批准。陈炯明亲笔题写“陈潮中学” 校名。解放后,曾改称“第10小学”、“渡头中学”、“联安中学”。1984年改称“陈潮学校”,1994恢复“陈潮中学” 校名。近年来,学校得旅港霞埔籍富商陈强、陈鸿等乡贤鼎力资助,软硬件建设连续上台阶,面貌焕然一新。

LYD(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