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地名由来

家乡区县: 邯郸市魏县

地名由来

“魏县”之名历史悠久,相传黄帝时期,魏域为黄帝子昌意封地。夏为观户国领地,商为畿辅之地。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三家分晋属魏国。魏武侯建此地为别都,魏县县名由此演变而来。

《史记·魏世家》载:春秋时期,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大夫毕万封于魏。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盈数也,巍,大名也,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魏为吉祥之字,日后定将兴旺发达。《说文》载:魏,高也。高者必大,故《论语注》曰:巍巍,高大之称也。《左传》卜偃曰:万盈数也,巍,大名也,雉门外阙,高巍巍然,谓之象巍。许氏曰:“近人省山以为魏国之魏,依如斯言,岂古无魏字乎。”“魏”字高意,故自周以来,数为国名。战国时魏文侯沿其祖毕万封号建魏国,即取吉祥之意。

据《魏县志》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县,治所在于村(今大名县城北25里魏庄、祝村一带)。东汉建武年间(25-55),乐昌县省入魏县,魏县版图向东南扩大到今南乐县全境,达到了顶峰。西晋又在乐昌故地置乐昌县,魏县东南境又恢复原界。南北朝时期,魏县前燕建熙元年(360),析元城、魏县地置贵乡县。今大名城所在地(原名艾家口镇)亦原属魏县。北齐天宝七年(556),魏县废入贵乡县,这是魏县首次并入他县。

隋开皇六年(586),复魏县于旧治(于村,史称汉城);唐天宝三年(774),县治因水患迁至汉城北,其版图仍故。隋唐又两次析魏县西部置漳阴县,旋废,县境一度自西向东缩减。宋金元时期,魏县县域南扩北缩、东退西伸,初具鸭梨梨叶状。宋熙宁六年(1073),水圮魏县城,治所南迁洹水镇(今境旧魏县村)。明洪武三年(1370),魏县因水患迁治五姓镇(今魏城镇),境域如故。

洪武十年至三十一年(1377-1398),大名县废入魏县,魏县境域再次扩大,向南延伸到今龙王庙----边马一带。清代初步奠定了魏县现有版图。乾隆二十二年(1757),漳卫发水,城毁县废;次年,漳河南北306村并入大名县,东北31村划归元城县。这是魏县第二次并入他县,长达183年之久。

民国29年(1940)6月,原大名西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魏县建置恢复。民国34年(1945)10月,魏县人民政府成立,同邻县做了适当的区域调整。新中国成立后,魏县又同邻县广平在行政区划上做了一些调整,境域又有所扩大。纵观境域变化,原境东西长,南北短,东宽西窄,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后来,随治所西迁,总体逐渐西移,东部向西递减,北部向南回缩,南部大面积扩展,西部变化不变。由此可见魏县距今长达2200年,且世代传承,沿用至今。魏县县名来源于战国时的魏国国名,时魏域位于黄河之东,济水之西,地势显要,被誉为“三魏重镇”、“晋齐咽喉”、“燕、赵、吴、楚孔道”,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魏武侯遂建次都于魏域,并一度成为国都。据《魏县志》载:武侯建礼贤台(又名魏台)招贤纳士,建会盟台广交诸国,公元前335年,苏秦主持的六国抗秦会盟地址就在魏域古洹水镇,时魏域投尺书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莫不知魏名。故《史记·魏世家》载:“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国成为战国时强国之一。为纪念这段繁荣昌盛的历史,汉初以魏国国名命名魏县。以县命魏,全国仅此一家,可见“魏县”的命名理据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窥视了魏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形象。

wwwww(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