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经济——饶

家乡区县: 四川省大竹县

农业

大竹县在农业上,坚持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目标,坚持"三个稳定"(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稳定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突出"三个优化"(优化农产品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狠抓项目启动、政策拉动、科技带动、开放推动,大力延伸三大链条(以麻纺企业、二郎竹席协会等为龙头,以16万亩苎麻基地、16万亩竹资源基地为依托的特色产品加工产业链;以醪糟公司、油脂公司等为龙头,以20万亩杂糯间栽基地、20万亩油料基地为依托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肉联厂、星火禽业协会等为龙头,以80万头良种生猪生产基地、2000万只小家禽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畜禽加工运销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转变。

工业

工业上,县政府提出并逐步落实“机电行业育骨干,食品行业强发展,化工行业求突破,煤炭行业抓转移,丝麻行业搞重组”的结构调整思路,突出发展以“黑象牌”电缆、“西立牌”膜片离合器、PVC弹性体输油管、“东柳”醪糟四个省名牌产品为代表的机电、化工、食品、麻纺产品,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同时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促进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发展强劲。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0:40:30。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民营企业415户、个体工商户1549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51.4%。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成功引进了玖源化工、石河天然气净化厂、利森水泥等外来投资企业,川电、金桥、川环、大枫树等骨干企业发展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2亿元、利润1.3亿元、税金1.3亿元,分别增长42%、46.2%、44.4%;苎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川环科技、工具公司、通源油脂等16户企业入驻。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基础地位得以巩固,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县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110余个,专业合作组织达328个;劳务输转能力增强,2006年实现劳务收入13.2亿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22元,增加252元。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实现收入3.7亿元;城乡市场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亿元;旅游业发展迅速,实现收入3.64亿元。

协调发展

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006年,大竹县广大干群严格按照“16字”新跨越发展思路,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持

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完成地方生产总值7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下同)13.4%;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0:40: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增长3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亿元,同口径增长30.9%。在西部百强县排序中,居第87位。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2亿元、利润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46.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9.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总产值38.6亿元,增长2.9%,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50万吨以上。城镇商贸互动共进。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亿元,增长16.9%。实现旅游收入3.64亿元,增长73%。

1997年以来改革开放重大经济活动、建设项目:

1、97年2月,县委、县政府对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00万元、实现利润超过150万元的经营管理者实行重奖,奖给有突出贡献的氮肥厂厂长林孟军和川东电缆厂厂长李永辉奖金各5万元。

2、97年9月,大竹县4家企业跃入全省500强。按固定资产原值500强排序,大竹县氮肥厂列第233位,大竹县苎麻纺织印染厂列第315位。按实现利润500强排序:四川省川东电缆厂列第357位,大竹县电力公司列第462位。

3、97年11月大竹县首批改制企业资产评估工作基本结束,资产评估73户,完成资产清算、核实72户。

4、98年4月中国公众计算机互联网"天府热线"大竹节点开通,当年发展用户40户。

5、98年6月,县乌木水库取水头部改道工程经达川地区计委、建委批准立项,完成了项目初设可研报告及施工方案图的规划设计等准备工作。

6、98年9月,大竹县龙潭水库工程前期可研工作基本完成,该水库设计总库容为2700万立方米,供县城15万人饮用水。

7、98年11月,大竹县境内国道210线北端19公里省级文明样板路建设工程全面竣工。

8、98年12月,大竹县正式启动广播电视光缆网络建设工程。

9、98年12月,大竹县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在成都正式挂牌运行。

10、99年6月,大竹县与重庆市九龙坡区签订对外地投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的双边协议。

11、99年6月,大竹县与邻水县缔结为友好县。

12、99年7月,大竹县龙潭水库项目可研报告通过终审。

13、99年10月,大竹县电信局完成7000门电话扩容,全县城乡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31000门。

14、2000年2月,省计委行文批复大竹县龙潭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龙潭水库总投资11920万元,其中枢纽工程6129万元,水库淹没工程3140万元,渠系工程2651万元。

15、2000年4月,大竹县全面清退区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临时人员2400多人。

16、2000年4月,大竹县在县城竹阳镇举行了由11家非国有企业参加的招聘下岗职工洽谈会,有110人下岗职工被择优录取重新上岗。

17、2000年7月,大竹县劳动力市场正式成立,全县不再对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统包分配,一律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调节就业。

18、2000年8月,大竹县为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实现国退民进战略,举行首届企业产权交易会,首批推出57户工商企业面向市场,公开竞价出售。共出售企业22户,成交金额达3001.53万元。

19、2000年11月,达渝高速公路达县至大竹段正式通车运行。

经济发展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8亿元,比2006年(下同)增加1.03倍,年均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5亿元,增加2.68倍,年均增长29.8%,2011年大竹县GDP总量居四川省各区县排行榜第29[1]位;民营经济增加值113亿元,增加1.42倍,年均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增加2.67倍,年均增长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增加1.31倍,年均增长1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7亿元,增加2.31倍,年均增长27.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7.54亿元,增加2.35倍,年均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0元,增加1.17倍,年均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6960元,增加0.98倍,年均增长14.6%。

2011年,预计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41.6亿元、110.2亿元、45亿元,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0:40:30调整为21:56:23。工业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5.2%,比2006年提高20.3个百分点。机电、建材、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轻纺鞋服产业及电子信息、苎麻饰材等新兴产业得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3户,比2006年增加43户。工业园区入驻企业38户,2011年预计工业增加值27.6亿元、利税7.9亿元;跻身“全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名单。企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31.1%,比2006年提高7个百分点;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7家,创四川名牌10个、“四川省著名商标”4个,“川环”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全县耕地保有量84437公顷。2011年,预计农业总产值66亿元、粮食总产57.9万吨、劳务收入28.6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3.3%、19.5%、130%;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优质苎麻、香椿、糯稻、果蔬等产业基地达75万亩,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249个;被确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优质纺织原料种植基地县”、“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全省林业产业强县”,被命名为“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流转土地14.23万亩,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24个,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2011年,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比2006年增长234%。农业品牌创建取得突破,创建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15个;“大竹苎麻”、“大竹香椿”、“东柳醪糟”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累计向上争取项目1050个、到位资金28.6亿元,实施“四个一批”重点项目668个、完成投资263.6亿元;海螺水泥、石河天然气净化厂等203个项目建成运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护城河治理、百岛湖温泉等124个项目加快推进,29个(次)项目被纳入省市重大项目管理。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招商引资履约项目174个、到位资金198亿元,其中引进上亿元项目39个、上10亿元项目3个

gay(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