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以前的结婚习俗比较传统,但是很有趣。男女青年达到国家《婚姻法》规定的婚龄,经人介绍相识之后,双方经过初步了解,认为有“意思”,便开始来往“拍拖”;有的自小青梅竹马、互相了解、爱慕而成;有的是同学,经常在一起,互相了解、双方早有“意思”。凡此种种,范围不远,多是本大队(乡、管理区、村委会)、邻近大队、本公社(区、镇)或毗邻公社或县内其他公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广宁人到广州、佛山、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或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结识本省、外省务工的人,他(她)们一起工作,通过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而成眷属。从此,双方籍贯范围扩大,从该县扩大到外县甚至外省。
双方决定结婚时,男家要向女家索取女子的出生年月日时,女家则将女子出生时间用天干地支的八个字概括,故称“八字”或“年庚八字”。如1974年6月20日上午10出生,则写“甲寅 辛未 庚辰 已时”。男家择定结婚日子后,以礼贴形式通知女家,称之为“报日”或送“日子单”。
女子出嫁时,要请一个“梳髻妈”(妈、这里谈马不读妈),旧时女子出嫁要将辫子绕成髻,未出时是扎一条长辫的,虽然令人不绕髻,但是梳髻妈沿用至今。是专为出嫁女子梳妆的(不说梳髻、也不说梳头)。日子前几天,男家要担梳髻米到女家,用园形木盒装约8000克大米、鸭一只,还有红头绳、一对缠着红绿丝线的针,嫣脂脸粉等。礼贴中不写鸭也不写一只,一为单数,写“家凫两掌”.
日子前一两天,女家送嫁妆,80年代前,嫁妆有:镜妆、衣柜、椅子、脸盆、脚盆、梳妆枱、衣服、伞、碗、簋、筷子、白塔仔等,后增加自行车、到90年代增加电视机、梳化、摩托车、冰箱等。女子出家这一天,请本村姐妹和邻村、同学中的要好送她男家,叫请姐妹。、
梳妆时辰一到(规定时间,报日单有写明)摆一张八仙枱(高枱),放一只装着米的斗(旧时量米用的量具、四方形,下宽上窄、10升为1 斗,相当于现时4000克),斗内插上厘戥、剪刀、尺子等,由梳髻妈为新娘梳妆。90年代中期,结婚多有小车、面包车迎送新娘,县城专为新娘化妆的专业服务、租(售)婚纱、婚纱摄影、点缀花车的店铺应运而生。
男家择定吉日以后,按照择日先生算出好命公(也叫引亲,充任者必须夫妻齐全,无再婚、有子有女)的年龄,物色好命公,有时要到外村去找,好命公要为新郎安床和带新郎、好命婆(引亲妈,读马)带新娘。
结婚这一天,男家要担礼物到女家,称之为“过礼”,同时担去做郎礼物。“过礼”礼物有(音始、猪也、这里不写猪,写)肉、花生、片糖、果子、酒、槟榔、礼金等;做郎礼物有肉、鸡(写德禽)或鹅(写舒雁),喜酒、海味、礼饼、喜面、烛(写龙烛)喜炮等。新娘送到新郎村边,由引亲(好命公、好命婆)带着一帮年青男女到村边接新娘,在引亲公(妈)荐引下,新郎、新娘在姐妹及迎亲人拥蔟下回家。接着拜天地、拜祖先。开饭前,农村多有“沟茶”,给长辈亲戚、朋友敬茶,饮茶的要给新娘利市。县城的极少“沟茶”。
晚饭后,新郎新娘在引亲公(妈)基其他人带着去女家做郎,由引亲妈(或其他女人)带着一只引路鸡行前。进屋后,新郎在新娘兄或弟陪同下,先拜女家祖先、接着请茶、吃些糕点、糍粽之类(用九只簋盛着),再过一些时候吃饭(用九只簋盛着各种菜式)。之后新郎、新娘便启程回家。如果路途远没有车来,需要住晚的,则先离开女家,并燃放炮竹送行。新郎、新娘走到村边再回头,当平时探亲即可住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