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乡:
兴宁自古就有文化之乡的美名,历来对教育高度重视,旧时人家不管家里多穷,都要把孩子送到学堂去读书。穷乡僻壤出过探花罗孟郊在京中做官,可惜后来被秦桧迫死。八十年代初期,当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常看到省报报导兴宁又有千人考入大学的喜讯。老师曾在课堂上问:兴宁山区的土特产是什么?有个幽默的答案:大学生!翻开兴宁县志,当教授的、工程师的布满了全国各地,当大官的很少。关于这个原因,许多兴宁人都有同感:比如出外遇打架,潮州人是帮,越打越多;兴宁人是躲,越打越少。不过,我不知道当大官与打架和文化之乡有没有必然的关系。
足球之乡:
兴宁作为足球之乡,有过辉煌的日子。蔡锦标、郭亿军、谢育新、张小文、伍文兵、吴伟英等国脚的涌现,鼓励着多少青少年在绿茵绿上拚搏!邻近的五华县诞生了亚洲球王李惠堂、梅县培育了前国家队主教练曾雪粼等载入足球史的名人。当我看到拖着汽车轮胎在跑道上疾奔的小足球运动员时,我想这何偿又不是未来的载入足球史的名人呢?梅州足球与以前相比,少了些光辉、多了些希望。
纺织之乡:
近百年来,兴宁的小纺织业一直较为发达,至今在以洋里为中心辐射几公里的乡村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以此为生。我在农村工作时,就常与纺织业主或推销员打交道,知道不少关于纺织的知识。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兴宁的工厂也主要是纺织业,最大的一个工厂,职工达三千多人。《南方日报》曾记载解放前便有许多兴宁人在省城从事纺织工作,私有工厂经社会主义改造后,他们也成了工厂主人并定居在广州。这些老乡退休后,逢月中领工资日,便相约到越秀山唱山歌,成为一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