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香山位于广州的东部,它山峰独立,海拨约430米。若神游一马平川的珠江三角洲,悠然可见的高地便是南香山了。此时,这块平地耸起的山峰,便宛如珠三角的"南天之柱"。这或许便是它山势并不险峻,却能跻身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说描述的鼎足南粤的三樵(东樵博罗的罗浮山,西樵南海的大科山,南樵新塘的南香山)的一个重要基础。
今天的南香山,古时又名南樵山,还曾名"南乡山"和相对于四川大峨眉山来说的"小峨眉山"。这座秀挺于珠江三角洲平川的高地,因靠近东江,山势突显巍峨,若峨眉耸翠,成为东江乃至珠江航船的天然航标灯,因此也被人称之为船桅山。南香山位于新塘镇北部,坐落于增城市的宁西镇,新塘镇境内唯一的一座高山,也是“广东三樵”之一的南樵,海拔434.1米。距新塘镇18公里,朱村镇10公里,中新镇8公里,仙村镇10公里。南香山濒临南海,山前平坦的珠江三角洲上东江、珠江日夜奔腾入海,其水路、陆路十分便利,南香山也因此成为古人较早踏足崇拜的山脉。有史料记载的,在南香山上便遗留下莲花书院、百花寺、莲洞书院、湛子洞、宋代探花李文溪和明代尚书霍韬的墓葬等诸多先人古址遗迹,年代可谓历史悠久绵延千年。
站在南香山若隐若现的残砖碎瓦的遗迹边上,伸手触摸那千年寺观古院的残壁断垣,便不由然地会为那其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怦然心动。
当地政府部门的朋友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百花寺旧址上曾挖掘到一只柱础,经文物部门鉴定为隋唐之物。文革时期,以破除迷信为由将寺庙拆除,当还拆毁了莲花书院,莲花书院现只留下湛子洞石刻,是明代大儒湛若水亲笔所提。霍韬墓湛若水墓等明代文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列为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百花古寺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陆续重建,百花古寺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0年左右香火鼎盛,直至新塘工业园征地被毁!现如今,仅存下"百花古寺"四字石碑,增城的历史文化又一瑰宝尽失无踪!与百花古寺关系影响较大的则是康熙初年的和尚"巢僧",他曾在其废圯上居住,后在附近的华峰山建成海门禅院,从此华峰山逐渐成为南方著名佛教胜地。
据百花古寺修碑记,莲花书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公元58-74)年间。她是百花古寺的前身,为今天增城最早的文化教育圣地。《增城志(明版)》记载:"未有增城,先有百花。"到明初,一代大儒湛若水晚年在此开坛授学,始建莲洞书院,并留下手书"湛子洞"。
南香山因此成为融道教、佛教与儒教三教合一的福地。这些先人的"神物"也成为新塘、东莞等一带当地人的崇敬之物。
但如今,"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残瓦砖"。由于历史战乱,文革破四旧等诸多原因,莲花书院、百花寺、莲洞书院等名胜古址尽遭败毁,令人扼腕叹息。不过,即便这些遗址古迹早已挂满尘烟,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并不会因时间的变迁而消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秀挺耸立于平川之的南香山,历经两千年历史的宗教历史文化的浸淫,刻画了一幅"三教合一""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图腾。而其中最为醒目的莫过明初大儒湛若水。这位新塘土生土长的一代大儒宗师,在晚年回到家乡办学,给南香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铸就了南香山一段新的辉煌和传奇。
沿着南香山的南面山路拾级而上,行程至小半山腰,抬头便可望见几个苍劲有力的崖刻大字"湛子洞",这便是当年湛甘泉(若水)先生亲手所书。如若再朝上行进一段,便是甘泉先生当年所办莲洞书院的遗址了。不久前,几位湛氏同宗后人曾在此时,竟然还发现了一段长四米、宽一米、高一米左右的院墙,令人振奋不已。
初冬的下午,冷风来袭的南国已有些寒意。但在南香山"湛子洞"的遗址边,却不时可见三两成行前来膜拜的人们,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会触摸湛若水先生当年手书的"湛子洞"大字,似乎是想由此来感悟这位先贤的育人智慧和灵气。
这是当地人对"神人"的顶礼膜拜,也是对湛若水这位大儒的至高崇敬。在当地广为流传一个有关湛若水"九学子'十状元'"的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湛若水当年在南香山开办莲洞书院的时候,最初只收授了九位学子,然而在一同赴考的时候却中举十人。原来有一个每天为这些学子送水做饭的伙夫,由于也天天耳闻目睹湛若水生先的教学,竟也神奇地应试中举。不知从何开始,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湛若水这位大教育家也成为当地读书人的书圣。
在南香山上,湛若水的亲书的"湛子洞"也可谓是神来之笔。据湛氏同宗后人介绍,"湛子洞"三字中,"湛"和"洞",本来是两个"三点水"即"六点水"。但如果仔细数一数,便会有趣地发现这其中包含有"十一点水"。这是因为"甘泉公"爱山喜水,故用其特制的"茅龙笔"挥写的缘故,从而将"两个三点水"挥成了"十一点水"。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网页:http://wm23.cn/kgvc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