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残疾富翁古米贵以自己的创业经历为主题建起私人博物馆。8月26日,盂县一中5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他的捐款,这已经是他第17年捐资助学了。如今,他在自家后院建起了“古米贵业绩陈列馆”,以五大版块:家事、创业、奉献、荣誉、展示记录自己的发家史,并教育后人与所资助学子。
今年59岁的古米贵是盂县众鑫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以运输业起家,在1986年拥有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一万元”后,就开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村民。1994年开始捐资助学,到现在已经捐助学生人数达到400人。古米贵在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现在所拥有的都是人民给的,所以我还要回报给人民。”
院内竖立一尊毛泽东塑像
捐款当天,古米贵拿出15万元现金资助5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了资助奖励贫困学生外,还奖励了盂县一中校长和带高三班级的24位优秀老师。古米贵说,“学生考得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古米贵用奖励校长6000元的方式,鼓励和激励校长、老师再加把劲。
每次的捐款仪式上,古米贵都要讲他个人的人生经历,用自己最真实的体会来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坚强,生活中不能逞强,要学会忍耐,长大后多报答人民。为了给孩子们更生动直白的表述,他把自己的所有经历都陈列出来,建起了私人博物馆。
每每提到这座博物馆,古米贵就很激动,这是他一生的成绩。
在盂县路家村镇青崖头村,记者见到了这座山西民间的私人“发家”博物馆。在古米贵的家里,第一眼能看到的是悍马、宝马、奔驰车并排在院落中,一栋三层楼前有一尊毛泽东塑像。他的私人博物馆就在这栋楼的后面。
展厅陈列古米贵1比1塑像
进入博物馆,一张大红的展板上写着建馆的过程,“由古米贵个人出资,请专业人士设计,历时五个月建设与装饰,成立了‘古米贵业绩陈列馆’,它以其真实而鲜活的史迹解读和诠释人生的真谛,教育和激励后人。”
展厅以“一”字排开,第一间家事厅,第二间创业厅,第三间奉献厅,第四间是荣誉厅、第五间是展示厅。在展厅的最里面有一个与古米贵同比的塑像。为什么做这个1比1的塑像,古米贵说,“一个人总要给后人留下什么,以后如果大学生中有有出息的,回来宣扬或扩建,如果没有,这就是我给后人留下的。就是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辉煌,在本村里首屈一指,他给人一种豪气和傲气,创造了一生的辉煌。”
人生历程从自行车到悍马
家事厅记载着古米贵的家谱及从出生到发家的历史。
1952年,古米贵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不幸的是,在古米贵小的时候,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他成了一位残疾人。自小落下的残疾,让他的人生之路异常艰辛。由于自己被摔成残疾,别人经常以貌取人,让他很受打击。由于家庭贫困,上不起学,哥哥和弟弟都是放羊的,自己本来也应该放羊,但一次意外,让他的人生有了转折。村领导听说他考上了高中,“就他?还读高中?我看不行。”正是村领导的话激怒了年轻有志气的古米贵。他开始努力学习,对那些讥讽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人,他心里默默地告诉他们,20年后比高低。
这间展厅的最后描述了古米贵现在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孙子坐悍马、儿子坐宝马、老婆坐奔驰。
第二厅是创业厅。1973年,古米贵高中毕业后,先后在村小队做出纳员。为村卫生所挖药材,到乡办煤矿当过充电工和挑水工。在做挑水工期间,自己一个人负责挑150人吃的水,自己挑一担算一份工,挣得一毛钱。自己挑水的样子常被别人讥讽,古米贵回忆起那时的情形,说很是艰难,挑的桶重量比自己还重。或许是源于过多凄风苦雨的磨砺,造就了古米贵坚强的意志,而立之年开始,便踏上了创业之路。上世纪80年代,古米贵东拼西凑了1万元,购买了装煤机和推土机,搞起了运输业和装载业。他成为盂县最早的个体户之一。
“这张桌子是我用过的,这是我穿过20年的衣服,这双鞋200多元,所有这些都要告诉后人,让后人知道,勤俭节约是光荣的传统。”展厅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记载了当年古米贵的生活。
第三厅是奉献厅。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看你对社会做了些什么事情?
在1986年拥有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一万元”后,他就开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村民。村里100多口人不出去买油盐米面,是他给发的。奉献就是最伟大的,这是古米贵说过的一句话。他给村里人买上公共车,从1994年又开始捐助学校的三好学生。
“老古真不容易,这么多年捐款一直坚持下来。给更多的企业家做出了表率。”县里领导说。
第四厅是荣誉厅。
整个展厅全部是证书、锦旗,从县里到国家的都有。“做了这么多好事,党和政府给予了很多,这是对我的肯定。”古米贵说。
第五厅是展示厅。在这间展厅里,墙壁的一圈都挂着捐助学生的照片,有清华的、北大的各个名牌大学的学子。在展厅的中央还放着代表古米贵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悍马。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创业并成为当地有名的慈善家,且建了自己的博物馆。
17年出资300万资助400余学生
经过20多年来的奋斗,古米贵创办的企业由小变大。从弱变强,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再富有,一切来源于社会,所以我现在要回报社会。”
盂县残疾人古米贵被人们记住,不仅仅是因为他此次捐款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而是近20年来,他一直坚持这样做,从未间断过。
“正因为国家有好的政策才让我走到今天。”正如他所说的,他所拥有的一切财富都是来自人民,所以一定要回报给人民。对国家的感激,对人民的感激,让古米贵懂得回报国家和人民。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所以一直置身于捐资助学中,通过让更多的学子学到知识建设国家。
“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古米贵说,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他始终还会坚持做好事。“不能间断,绝不能间断!”他用了很重的语气连续说了两次“不间断”。
古米贵自称,自己个人资产连盂县200强都进不去,在自己所在的乡里10强都进不去,但是自己还要坚持每年捐款。他还戏称自己的精神正属风华正茂,要多做一些善事,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从1986年成为 “万元户”开始,古米贵就想着帮助自己身边有困难的人,一直坚持下去。从1994年起,认识到国家的发展还是要靠教育,他毅然踏上捐资助学之路,到现在一年也没有落下。到目前为止,受他资助的大学生数目有记录的就有将近400名,已出资300多万元。
欺负我的人都是我的老师
古米贵经常跟自己资助的学生这样讲,“给你们的钱很少,但给你们的精神食粮却是无价的。”古米贵的捐资助学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那么简单,而是意在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奉献力量,“我过去捐助过的学生,现在有搞科研的,有农业领域的,有工业领域的……”古米贵很为自己资助的学生感到骄傲,因为他们能在国家各领域,为国家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每次孩子们来看他,他还会叮嘱他们,除自身奋斗外,党和人民教育培养了你,等你掌握知识,富裕了,不能忘记感恩,要多回馈给社会。
“奉献最伟大,也是最幸福的”,这是古米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要把从人民中来的钱用在无限的为人民奉献中去。
在古米贵的字典里,赚钱是有止境的。他说在自己青年、中年、老年时期,要安排好自己各时段的生活,健康最重要,等老年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一生能说“还行”就不错了。
“那会儿,欺负我的人、瞧不起我的人,他们都是我的师傅,没有他们给我的压力,我就没有动力,也就没有了现在的我。”古米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不该尊重的人要百分百尊重的道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