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褚庙源于唐朝河南郡公褚遂良,相传,唐高宗时,褚遂良受封河南郡公,为官正直,不趋炎附势,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时,褚遂良带头反对,并多次进谏,高宗不准谏,褚遂良辞官归里,来到此地,当时百姓为纪念他,便建庙宇一座,并在旁边盖一客店,接待来往客人,后称褚庙店,现简称褚庙。
原属于考城县盟台区,1954年归兰考县。1954年6月划归民权县,设褚庙中心乡。1958年建褚庙公社,1961年属北关区;1956年废区,复社褚庙公社。1975年原褚庙公社分为褚庙公社和顺河公社。另划张新庄、吕花园、薛桥三个大队归老闫集乡。1983年改乡。
香火旺盛的盟台寺院。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在此多次和其他诸侯会盟,共商天下大事。后人在此地建一寺院,称盟台寺。香火最旺时,盟台寺有大殿6间,东西侧殿各3间,僧侣32人,方丈1人,住持1人。大殿内供奉有如来佛祖、四大金刚和十八罗汉,个个形态逼真。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有上千人到寺院上香,还有秧歌队、腰鼓队、唢呐队助兴,寺院内经声朗朗,寺院外热闹非凡。尤其是每年农历三月初六,盟台寺更为热闹,寺院设有粥棚,供前来上香的人进餐。抗日战争时期,盟台寺被严重毁坏,变得千疮百孔,成为废墟。1997年,在原盟台寺遗址处重建寺院,现有大殿3间,东西侧殿各3间,僧侣8人。
清代贡品——薛家丸子。褚庙乡土特产以薛家丸子最著名。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当地知府进京面圣,带了薛家丸子。皇上吃了薛家丸子后赞不绝口,遂定为贡品。此后,薛家丸子每年都要献给皇宫。薛家丸子,状如山西小枣,色泽鲜艳,是用绿豆经水浸泡,去皮后在石磨上磨成小绿豆瓣,加上祖传调料,用纯植物油多次炸成,其味香而不腻。主要特点是脆、嫩,久放而味不变。现在,薛家第18代传人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反复研究,技术上再次创新。其味道较以前大有改进,成为当地名吃。薛家丸子经过精美包装,已销往山东、湖北、新疆、内蒙古等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