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皇帝钦点状元——骆成骧

家乡区县: 四川省资中县

                         

                          

                       

 

    骆成骧(1865-1926),字公骕,资中舒家桥七里沟(今双龙镇大坟包村)人。
    骆成骧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四川历史文化名人。他秀才是案首,举人是经魁,进士是状元,他是清王朝近300年历史间唯一的四川籍状元,是光绪皇帝钦点的状元,又是四川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民选议长;他是文状元,却又喜爱武功,创立了“射德会”,并被选为“武士会”会长,他是清室旧臣,却让国民党人敬畏他,共产党人敬重他。
骆成骧幼时受教于父,17岁中秀才,两年后以岁试第一考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1893年以第三名中举,1895年会试得中后参加殿试。在那场殿试中,骆成骧十分贴切地引用了《左传》、《国语》、《韩非子》、《孙子兵法》、《淮南子》《史记》、《汉书》等诸多名篇的先哲思想和言论,针对时弊,提出了“整军练兵,惩治贪污,励行节约,兴修水利”等四项自强方针。整篇《殿试策》洋溢着为国分忧,变法图强的时代气息。四川大学在《百年名校——四川大学》的校庆文章中写道:“这篇策对在四川大学师生的锦绣文章中可谓是‘正路’一格,至今仍可当古典论文范本阅览。”
    当时光绪皇帝面对清室危亡,想改革自强,变法维新。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仇视变法,借“祖宗之法”不能擅改为由,横加反对阻扰。骆成骧在殿试策中引经据史,论证变法自强不但符合“祖制”,而且势在必行,这正投合光绪心意。当主考官将前十名荐卷呈皇帝亲阅时,光绪即被骆成骧的殿试策(现川大博物馆存有一份骆成骧复写的殿试策)打动,特“钦定第一”。
他中状元之后,按惯例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过贵州省乡试考官,广西省乡试主考、山西省提学使、北京国史官纂修、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筹办过北京蜀学堂、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成都资属中学(招收资中、资阳、仁寿、井研、内江五县之资州所属生员);执教过桂林法政学校、四川高等学校、四川法政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国学专门学校,甚至在其母亲去世回乡“丁忧”期间都在资中重龙山三贤祠设馆教书,难怪梁启超打趣他说:“状元公教书有瘾”。骆成骧晚年卜居成都,时人以十二位名流尊为“五老七贤”,以他为七贤之首。
    骆成骧的一生是我国近代史上风起云涌、国事艰危的多事之秋,他经历了甲午海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倒袁、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一个又一个的大波巨澜。在天翻地覆的历史时代,他“位卑不忘忧国”,不保守,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在言论上、行动上与进步思潮同步而行,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尽到了“匹夫之责”。
他平生最得意的事情有两件,一是中状元,二是为四川督军陈宦出谋划策,设计了“联蔡(锷)、推冯(国璋)、反袁(世凯)”“六字方针”,代拟了三通反袁的电报,将袁世凯活活气死,因而史学家将他誉为“爱国状元”。
他曾不计自身安危,将刺袁烈士杨禹昌的血衣、书籍收罗起来,带回资中,并满含深情地撰写了碑文《杨烈士节略》。
骆成骧中状元六十年后(1956年),大画家张大千在海外画了一组思念故乡的《资中八胜册》,其中的一幅《三峰毓秀》,还记述了骆成骧中状元的故事。
    骆成骧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志趣高尚的志士,是一名清廉自守、才识兼备的达者;爱国爱民、办学兴教的精神为仁人志士效法,他是诗人、学者、平生治学谨严,其书法工整,有著作《清漪楼集》诗词内容丰富,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骆成骧清廉自守,有“穷状元”之称。他出身贫寒,青年时代即以“再穷无非讨口,不死总要出头”的联语自勉。虽然他后来中了状元,还是穷困,因他毕生热衷于教育事业,有了钱就用到兴学助教方面去了。他在山西当学政的时候,孔祥熙的父亲曾慕名请他去书写香火牌位,为祖宗“点主”,送了一千两白银给他,他全部用于学政,奖励学绩优良的生员。陈宦离开四川的时候,送了四千元大洋给他,他也是分文不动,全部转赠给四川高等学校。在四川大学的校史上,他是第一个捐赠巨款的兴学助教之士。
他对教育事业如此慷慨大方,自己却穷得要命,到了晚年“家无恒产,厨灶累空”,但他无怨无悔,泰然处之,直至终老。他的狷介人生,流辉溢彩。1926年病逝于成都,时年61岁,赖地方人士资助,其子骆凤嶙扶柩归葬故里。现双龙镇大坟包村3社有骆成骧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芳的小世界(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