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武胜县城的沿口古镇,总长约4公里,面积约0.5平方公里,令不少古建筑和旅游文化专家称奇的那一条条石板街道,那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那数千间木结构、青瓦屋面的传统民居形成的规模宏大古建筑群,也给享受惯了都市风情的人们以莫大的怀古幽情。
沿口古镇始建于宋代,现多为明清建筑,曾为县治所在地。古镇昔日之繁华,源自于地处嘉陵江畔的便捷水路交通,千里嘉陵江流经古镇时止主了奔腾的咆哮,形成了水流平缓的千余米江段,是理想的天赐良港,过往商船无不在此停泊,把秦陇药材、湘鄂棉纱、内江白糖、本地杂粮等物资上抵南充、阆中、广元,下至合川、重庆,成为川东、川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著名水码头。 建国后武胜将县城迁于此,古镇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古镇更是繁华。由于古镇地势较低,多次遭遇嘉陵江洪水入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处于山凹的县城外迁发展,古镇建筑得以保存完好。
古镇建筑以地形取势,依山而建,房屋多为一楼一底的木结构房屋,高低衔接,曲折有致。街面石板铺地,狭窄幽深。古镇中间有一条小溪,临溪多为吊脚楼。到沿口古镇,半边街是不能不看的。它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南北走向,街宽约3米、长约500米,因房屋多建造于溪流之东而名。半边街街道,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代的石砌街面特色。街区建筑成梯式二进风格,临街多为廊檐式楼房,楼下为店铺,楼上住人或存货。这里的老戏院、酿酒作坊等建筑古色古香。许多街房已人去楼空,间或遇上一两个老人手拿一张报纸,倚门坐在小木凳上,一个茶杯放在脚下整洁的街石上,其幽闲的神态,让人羡慕。有时也会遇上一个小姑娘,站在二楼的木廊上,对镜梳理秀发,让人留恋。这里回民众多,是广安市最大的回民聚居地,宗教建筑也特有名。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回民屠牛场等建筑,极具伊斯兰特色。至今仍在开展宗教活动的马家清真寺,总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现为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武胜县县志记载,沿口古镇最初系蒙古大军在征讨合川钓鱼城时修建的屯兵点,处于军事上的考虑,故选择了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还给这里取了个名字叫武胜, 意为“以武取胜”,武胜县名也由此而得。蒙古军队退走后,这里成了百姓的聚居地,渐渐形成城镇。
沿口古镇风味食品、土特产品颇多。麻辣牛肉、“三巴汤” “渣渣鱼”、“大河鱼” 别具一格,久负盛名,是该县礼待贵宾的佳肴;沿口菜刀和太极宝剑造型独特,远销东南亚。一年一度的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龙舟竞渡、彩船游江、智擒活鸭、嘉陵放歌文艺晚会、焰火晚会、火龙晚会、啤酒之夜、书法美术摄影展、商品展销等内容,每次都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清真寺经常开展的礼拜等回民宗教活动,令人顿生宗教的神秘感。每年的宰牲节、开斋节,县委书记、县长和有关领导都来庆贺,全县各地回民齐聚,举行集体礼拜、阿訇讲经、游坟、相互拜节、互赠节日食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活动,活动结束还可品回民饭菜,观回族歌舞。沿着街梯石板走向北面山顶,回首四望,嘉陵江围成的永寿寺半岛前端正对着镶嵌在山谷之中的古镇, 口小肚大的古镇形状,起着冬避严寒、夏迎凉风的作用;绿树、绿竹掩映下的座座木楼房屋檐骤合,恰似一琵琶仙子,令人回味无穷。 与古镇相邻的千年古寺永寿寺、巍然耸立的定远古塔、宋代的千佛岩石像、汉代的山水岩墓群,更增古镇的神秘色彩。
中心镇原为县城。明嘉靖三十年至民国二年(公元1551-1913年)为定远县城,1913年-1953年为武胜县城,1953年县城迁沿口后,此地为中心区。1992年撤区后,为中心镇治。
若问定远县城为何迁到中心镇?既有历史记载,又有民间传说。原定远县城在今旧县乡。进士胡濂调到这里作知县时,看到旧县依山面水,街道狭窄。白天,看到峻岩松动的石头摇摇欲坠;晚上,有生气的鸡犬闷声不叫;雨日,洪水奔流,水涨石崩。损坏民房无数,百姓叫苦不迭。
因此,他萌生了迁城的念头,但往何处迁?却没有主意。他去到县署右边的仙人山上,传说古时有仙人在大石上对奕,手迹历历在目。他求问于仙人,没有得到答复。他又走进神龙庙,三拜九叩后问:“菩萨在上,卑职胡濂意欲迁城,不知迁往何处好,恭请神龙大帝赐教。”稍后,忽然传来声音:“大印天授,庙坝中心。若为民故,迁邑蜚声。”他大喜,连连作揖磕头,再三谢恩。他又问了许多问题,却再也听不到回答了。他见神龙菩萨,只是望着他笑。不觉心里一急就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胡濂想:这虽然是梦,却有神灵指导,我要把它变成现实。于是,他问清了庙坝的位置,立即带领有关人员前去勘察。经过观察和访问,觉得庙坝是建城的好地方,地势宽阔,三面环水,山青岭秀,风景如画。庙坝地处附近场镇中心,距旧县15里,距街子15里。距真静15里,距龙门15里,距清平15里。他又决定把县署建在庙坝中心,衙门朝着天印山,真是“两个中心,大印天授。天时地利,吉祥如意。”他迁城后,名望大增,有百姓称颂,上级褒扬。他死后,邑人建胡公祠以祀,蜚声遐迩,享誉千古。
这里自然风景美丽,人文景观丰富。定远古有八景,中心占了七景;天印高悬、九洞晴岚、立石干霄、龙岭郁青、环江晚渡、平洲草色和书岩古篆。古时的宫、殿、坛、祠、亭、坊、碑;今之松涛楼和桐子壕水电站都是很好的人文景观。此外古城墙及街房旧貌,亦有可观之处,堪称风景如画,十分醉人。
中心镇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明代的进士有李氏子孙(李永宁、子李邦表、孙李纯朴);四张(张引、张登杰、张一鲲、张登仕);三田(田大年、田大益、田大本)。清朝进士王清远、胡大存、范元音。
古城交通方便,下通合川、重庆;上达岳池、南充,故李阻冰、司马光、建文帝亦曾过此;法国、英国、德国传教士亦在此传教;加之社会秩序紊乱,刘湘、王陵基、冯玉祥亦曾率军来县清乡。
中心镇素有革命传统,曾反过贪官,闹过学潮。周仁报、王墉等许多革命青年参加了地下党,为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岳武起义期间,华蓥游击队政委王璞、第三支队司令员王屏藩、第四友队司令员陈伯纯等许多革命战士在这一带活动过,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清朝进士为何没有明代多?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政者对读书人重视不够,培养不力;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致使反帝反封建思想不断高涨,加之西方科学技术传入,士子们不再热衷于科举功名了。
庙儿坝神仙乐园
庙儿坝是中心镇古时的小地名。明嘉靖三十(1551 )年,知县胡濂将县城从旧县迁到这里。城建成后,相继修建庙宇,计有九宫、十八庙、四坛、十三祠,各种神仙相聚定邑,其乐无穷。
宫以文昌宫、禹王宫较出名。文昌宫在城西南隅,靠近武庙,主要供养文昌帝君;禹王宫在戏院处,主要祭祀夏禹王。此外还有天上宫、紫云宫、桓侯宫、三圣宫、万寿宫、纯阳宫、川主宫等九宫。
庙以文庙、武庙最著名。文庙在城中心,主要祭祀孔子。在明嘉靖三十年由知县胡濂修建。隆东初,知县朱纲、屈大伸、胡芝相继重修。万历四十三年,知县伯承恩增修泮池。明末张献忠洗四川,城社俱毁,庙已无存。清雍正十三年,知县吴作霖得武生张星拱捐楠木四根,始于旧址重建。乾隆十三年,知县罗学旦复捐俸金重修。其制为大成殿,殿前是月亭,台下丹墀,刻有九龙,雕工精细,曰“九龙台”。东西两侧是平房,有碑亭及游廊。往下,南为泮池,外为棂星门,再外为宫墙,左右为黉门。嘉庆元年,知县孙熙于泮池上建桥三孔,桥上石栏刻古孝子像极精细。池水盈盈,荷叶满满,群众多将鱼龟投放其中,名“放生池”。文庙建筑雄伟,辉煌壮丽。历代帝王对孔子封赐甚多,故后世谥为“至圣先师孔子”、“万世师表”…
孔子居庙堂之中,东配颜回、思子;西配曾子、孟子。东西两边供十二哲,东边有闵子等六位;西边有冉子等六位。
大殿下的两庑供先贤,东庑供公孙侨等四十位先贤;西庑供公冶长等三十九位先贤。东庑还供先儒三十八位;西庑还供先儒三十七位。每年祭祀甚为严肃恭敬,祭品丰盛,礼仪繁多,乐章清新,祝文虔诚。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礼俗逐渐减弱,直至废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