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特色主食——莜面、莜面窝窝、山药鱼、莜面饨饨、油炸糕,拿糕
坝上莜面
是“口外之宝”中的第一宝。莜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莜麦,亦称“裸燕麦”,俗称“油麦”,是一年生草本作物。原产于中亚地区,最先引进欧洲大陆,尔后被我国引进,种植于西北、华北北部、内蒙古等地,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八年颁布开垦蒙署令,流民迁入此地,莜麦从此在坝上落户。莜麦耐寒性强,非常适合坝上的冷凉气候。而且莜麦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秸行秆和麸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B,是牲畜的上等饲料,还可用于造纸。莜麦面可食用或做饲料。蛋白质平均含量达15%,比白面高51%,比稻米高93%,比米高54%,比玉米高68%;脂肪含量居各种粮食之首,平均达8.5%,是面粉的4.5倍,是稻米的6倍;钙磷含量亦很高,每百克莜面含钙58毫克,比面粉多20毫克,比稻米多50毫克;含磷312毫克,比面粉多53毫克,比稻米多208毫克。莜面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十分耐饿。口外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这里的人们对莜面特别钟爱,奉为至宝。莜面窝窝、莜面鱼鱼成为张家口独特的风味食品。
莜面窝窝
莜麦,属高寒低产作物。莜面是山西大同、吕梁,河北张家口,内蒙古等地居民的主要面食,更是我国塞北坝上的名吃之一。
莜面窝窝是莜面的主要吃法,其做法是:将莜面加开水烫熟并和制成面,用右手揪一块10克左右的小剂子(随做随揪),放在光滑的板面上用手掌推一下,再用食指将其巻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蒸笼内,酷似蜂窝,所以叫莜面窝窝(见插图)。将搓成排好的莜面窝窝用旺火蒸15分钟左右即成,熟时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肉卤(最好是羊肉或蘑菇汤调和的卤),让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筋道,香醇异常,回味无穷。也可炒着吃,别有一番滋味。据说,电影《平津战役》中就有傅作义吃莜面的镜头。出生在山西五台县的徐向前元帅,也对莜面情有独钟。需要说明的是,莜面窝窝的制作特点在于“三熟”:首先是把莜麦炒熟,再磨成面;其次是莜麦面和制时要烫熟,所以必须用开水和面;再次是蒸熟,即将搓制排放好的莜面窝窝用旺火蒸熟。只有经过这三个主要工序,才能食用。
还有一点须提及的是:吃莜面只能七分饱,不能吃得饱饱的,因为莜面不易消化,耐饥性强。据说1斤莜面相当于1.5斤白面产生的热量。
山药鱼
把土豆焖熟后,拨皮捣烂与莜面混合,经加工即得,蒸熟后沾羊肉汤或蘑菇汤最佳。
莜面饨饨
和好莜面,擀成面饼式,然后将拌好的菜馅撒于面饼上,卷起面饼用菜刀切成如下图形状。吃以配以凉菜汤即可(如拌凉皮的佐料)。
油炸糕
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素糕”也叫“面心糕”,是不经过油炸这一道工序,做好后蘸上肉菜相当可口,即所谓“黄糕泡肉,吃个没够”。油炸糕则比较讲究,坝上的油炸糕具有个儿小、皮儿薄、花样多三个特点,其花样品种分豆馅、糖馅、菜馅三种。豆馅以红芸豆为主;糖馅有红糖、白糖两种;菜馅多为山药(土豆)。
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男婚女嫁,坝上百姓都要用这种油炸糕来款待亲友和客人,从而成了本地最有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用黍米做原料的油炸糕还具有补中益气,滋补肾阴,健脾活血的药用功效。
搅拿糕
搅拿糕是一款美味面食,其分类有玉米面和荞麦面俩种
一、玉米面拿糕
原料组成
原料:玉米面、高粱面
配料:酸菜丝、青椒丝
调料:葱姜蒜末、盐、味精、香菜、酱油、醋、辣椒油
成品特点
色泽金黄、口味酸辣、质感软滑
制作方法
1.锅上火,葱姜蒜末炝锅,放入配料翻炒,加入调料和水做成酸菜汤。
2.另取一锅上灶,锅内放凉水,将面粉一起放入锅中,小火蒸熟。
3.用筷子搅拌均匀,呈粘稠糊状即熟。
4.熟后晾凉,用刀切片放入碗中,配以酸菜汤食用
二、荞麦面拿糕
原料组成:荞面,水,胡麻油
制作所需工具:筷子或擀面杖
制作方法:
打拿糕首先要把水烧开,然后一只手攥一把荞面薄薄地撒,另一只手紧握四根筷子顺时针或逆时针不停地圪搅,直到把撒进锅里的荞面搅成固体为止;搅成固体以后,用铁匙把拿糕划成数块,倒入适量的水继续搅;此次搅完后要盖上锅盖用开水焖上一阵,待锅内的水蒸发干净,拿糕块里的面彻底熟透,然后再揭锅使劲搅上一气。为了防止糊锅,最后用铁匙铲几下锅底,往锅底浇一股胡麻油,拿糕就算大功告成了。这时候拿糕的香味已经飘满了整个房间,把受苦人的食欲诱发的淋漓至尽。胡麻油当然也可以不倒,但还是倒些好,因为那样拿糕就不粘锅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