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冬果碗口大

家乡区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一夕山风衣倍加,晓来板屋乱鸣鸦;开门惊道满庭雪,细看方知是落花。”“河水洋洋士不休,寻芳何必在芳洲;东风一夜无人见,春满梨花上枝头。”这是清代诗人杨应琚、徐志丙宿民和县川口越胜寺,登川口云林阁时所作诗句。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到当时民和县上、下川口栽培梨树的情况。  也许是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也许是川口地区湿润暖和的气候条件,这里的人们都喜欢梨树,不论是田间地埂,还是庄廓周边,都栽有梨树。这些梨树都是冬果梨,冬果梨是梨的佳种之一,在甘肃、青海都有分布。它性情温暖,不宜在寒冷地区栽培,因此,青海最东边的民和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冬果梨的一个集中产区。

      据《青海特产》一书中介绍,“冬果梨是白梨系统中的一个品种,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特产。冬果梨树冠高大,枝叶繁茂,树势强健,树龄长久,一、二百年的老树并不罕见,人称为梨树中的‘老寿星’。百年大树,仍能硕果满枝,单株量可高达一、二千斤。果实成倒卵圆形,平均个重半斤左右,大者超过一斤。果皮光滑,附有蜡质,贮藏后变为黄色,果肉白色,质细脆嫩,汁浆丰沛,味甜而浓,品质佳良。”

      冬果梨属于晚熟品种,每到十月中、下旬才成熟采收。刚收摘的果梨,酸度较高,味淡质硬,缺乏浓郁的香气,宜放置一段时间,待其后熟再食,就觉风味鲜美甘香。冬果梨的最大优点是耐贮藏,适宜长途运输。果农多把冬果梨放于温凉湿润的地窖中贮藏,于鲜果短缺的冬春取出使用或出售,方得名“冬果”。

      窖藏完好的冬果梨可保存到次年五、六月份,若贮存得法,有的能放到九、十月间。故有“新梨收时耽旧梨,甜若蜜露甘似饴”的诗句。

      梨以生吃为佳。但冬果梨煮熟后,加糖,放入葡萄干等果品,做成“热冬果”,气味甘美。严冬季节,风紧雪冷,在街头摊边,买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冬果来驱寒止咳暖胃,无疑是一种美味的享受。食熟梨之风,我国古已有之,很多书籍,都有记述,青海省民间至今仍有此俗。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农书》记载:“西路产梨处,去甜梨去皮,切作厚片,用火焙干,为之梨花,允为佳果,可充贡。”

      现在,伴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梨树派上了用场,每逢四月,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省内外的游客们便会到民和踏青游玩。他们或赏花赋诗,拍摄风光照片;或谈情说爱,寄情于梨园美景。那些有心的果农,便办起了农家乐,接待游客。通过春日赏花,秋日尝果,来吸引游客,通过发展旅游业走上了致富之路。有花儿赞美冬果:“川口的冬果碗口大,果树树,湟水河两岸上栽哈;如今的果农本事大,农家乐,喜迎了游客们赏花”。

weiba_(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