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边有条渠
我乡的村边,一条石砌水渠蜿蜒绕村流过。它曾给少年的我带来无穷乐趣,也给山村增添了鲜活的灵性,深刻地改变着山村面貌,无声地书写着山村历史。
一
从我记事起就和渠结下不解之缘,生发出一串串趣事。最初记忆是夏天中午到渠边看凫水,比我稍大点的孩子下到渠里凫水,看着他们胳膊腿儿在水里一摆一蹬,自由快活像一条一条鱼儿,自己却不敢下水,只有替他们抱着衣服渠岸上跟着走的份儿,心中煞是羡慕。稍长,在同伴带动下我也勇敢下水了,学着他们的样子,顺着水流冲劲儿,两手不停地往肚下刨水,身体却浮不起来。后来一条腿蹬着渠底,一条腿浮在水上拍打,慢慢地搂刨蹬拍协调了,身体自然浮了上来。学会凫水后,每年夏季麦穗变黄能揉吃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下渠凫水,冰凉的渠水冻得人直打颤,牙齿碰得咯咯响,却毫不畏怯,心想渠水伴着整个夏季的快乐又开始了。
如果有幸碰到渠里放水,那便是一件有趣的事——“看水头”。小伙伴们呼朋引伴,沿着渠岸跑,看水流的“头儿”在渠底蛇疾驰一般,蜿蜒曲折,见缝儿就钻,后面“大军”逐渐漫延开来,漂起一些树叶、杂草和小虫之类的东西。伙伴们直看到把“水头儿”送出村外,看厌倦为止。有次渠里冲下一只野兔,我和一个伙伴发现后,兴奋得大呼小叫,地里耕作的大人听到叫喊,用锄头打捞上来。回报不仅是一顿丰盛美味,还有兔皮晒干卖后分的几毛钱。
还有一个淳朴的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清晰如昨。生产队为泼场取水,在靠近渠岸的场边,挖了一眼直井,井底与渠水连通,在井上安装一架水车,套一头小毛驴拉着水车绕圈转,清澈的渠水便汩汩地汲取上来。我见了甚感新奇,便永远地摄入了这幅图画。
快乐美好使人回忆,苦涩往事更叫人难忘。一日晌午,我和两个小伙伴到渠里捉虾米,回家用铁丝拴着在煤火上烧着吃。下午到渠边割草,感到恶心想喝水,下到渠里喝足水,上岸后便呕吐,呕吐罢又想喝水,整整一个下午,如此循环往复三四次,喝足水,呕吐足,直到傍晚肚子空空如也方感好受一些。当时并没有在意,现在想来可能是虾米烧得半生不熟,属于轻微食物中毒。后来若干年里,在餐桌上见到各类虾菜,别人都夸如何美味,我却不动一箸。
年纪再长出村上学,和外村同学吹牛逞强比跳渠。来到渠边,胆大者简短助跑后飞身一跃,就跳到两米多宽渠对岸,胆小者跑跑看看就是不敢纵身一跳,惹得一阵嬉笑奚落。
二
其实,不仅仅少时的我们,水渠已融入全村人的生活,和他们酸甜苦乐合为一体,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澈透明、四季长流的渠水,使村人告别水贵如油的历史,用水不再那么抠抠恰恰,家家户户每天拂晓前早早起来,出工之前挑上三四担水,把水缸盛得满满,就保证了一天人畜用水。大姑娘、小媳妇洗衣涮被都端着盆子到渠边去洗,渠岸留有几个石砌台阶豁口,她们卷起裤腿,脚伸到水里,衣被泡上皂角,用棒槌就着石阶“梆、梆、梆……”捶打一阵,然后展开渠水里甩一甩,衣被就洗干净了。
村人们修房建屋用水也更放心大胆了。他们建房总在离水渠一定距离的村边建房,不能污染了渠水。水渠及沿岸的柳树、槐树林带已成为绕村而过的一道风景线。站在山顶俯瞰,渠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波纹粼粼,与绿色林带相映成趣,蔚为壮观。
最重要的是农业生产用水更方便充足了。沿渠建有四个水闸,冬春浇灌小麦,夏秋浇灌玉米及各类庄稼瓜果蔬菜,水闸齐开,几天时间浇个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水的保证,粮食产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水改变了旧面貌,渠打破了原格局。原先条件等上比下、相差无几的村,被分成了渠上村和渠下村,也有了好坏优劣之说。就是我们一个村也被分为渠上地(俗称旱地)和渠下地(俗称水浇地)两大类。水浇地多寡就成了生产队之间好孬的界限。“一队芝麻二队麻,三队年年好南瓜,四队茄子旺,五队跟不上……”调侃的顺口溜,是当时情况的一个侧面。水浇地多粮食产量自然就高,除了上交国家公粮分的就相对多,生活条件也就好一些。有细心人暗中观察,夏秋农忙时节,水浇地多的生产队人家吃面条、白馍顿数总是更多。后来村里青年说媒找对象,女方不但要相人、相家,还要问问是渠上队还是渠下队方能定夺取舍。
生产队岁月是首讲公平次谈效率的年代。为了最大限度消除差别,把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充分发挥,用数年时间,倾全村之力,在渠边挖砌了一个方圆形大水池。水池和渠连通,只要渠里有水就能随时溢到池里。即使渠水断流,池水也能保证一两年的用水。又就着水池修建提灌站,在山坡、山坳弯弯曲曲修了小渠,把水抽到小山顶,实现了渠水绕山转,水流到田头,把水流灌溉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还有浇不到的山顶、山洼小地,人们沿渠就池担水插红薯秧、种棉花,直把庄稼种到了山村的沟沟岭岭、角角落落,不留一片空闲。
渠水流到田里,流进人们心里,滋润着他们干渴的心田;渠水仿佛血液流遍周身,他们已和渠水乳交融合为一体。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ting_yy_3_2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