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辞海》词条解释:“‘丝绸之路’亦称‘丝路’。古代以中国为始发点,向亚洲中部、西部及非洲、欧洲等地运送丝绸等物的交通道之总称。”从一世纪起的一千五百多年里,“丝绸之路”历经沧桑,兴衰起伏,但一直是中西交通的孔道,为文化交流,经济繁荣和传播友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可是人们在描述丝绸之路陆路东段时,总是在不遗余力地颂扬河西走廊,而却遗忘了另一条并行于河西道的丝路南线——青海道。青海道不是单一的线路,而是包括很多条,即河湟古道、羌胡通道、羌中道、河南道等。其中从今天的临夏至民和、西宁达青海湖的河湟古道;由青海湖经柴达木至新疆若羌的羌中道,则是青海道的主干线。
在这里历史悠久厚重,于其间人文丰富多彩。
行者远行各有所求,物资交流源远流长。公元前964年,周穆王通过青海丝路西游,与西王母相会于瑶池。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去时途径羌中道,在青海湖附近即被匈奴拘执。返回时,“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东晋时期,僧人法显通过西平张掖道西去天竺求经。南朝僧人昙无竭,北魏宋云、惠生等也通过青海丝路前往天竺取经。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健陀罗人这那崛多也通过此路去了长安。隋朝时炀帝西巡,经西平张掖道返回长安等;两汉时期青海丝路初步繁荣,西域的苜蓿、胡麻等植物,波斯地毯等丝、毛织品以及一些玻璃制品、金银器皿等通过青海丝路输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纸张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交通梗阻,吐谷浑统辖下的青海丝路便担当起交通西域的重任,当时“使臣往返于途,高僧跋涉其境,商贾贩运于道”,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古城遗址韵味悠长,千年寺院锦上添花。古城遗址有始建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的民和允吾古城(金城郡治),乐都大小古城(大古城为南凉都城,小古城为唃厮啰所建),西宁青唐古城(唃厮啰都城),多巴临羌城(今多巴镇),湟源绥戎城(今北古城)、海晏三角城等;有那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的檐牙高啄、古色古香的北山寺、扎藏寺,修建于明朝的气象庄严、闻名于世的瞿昙寺、南山寺,修建于清朝的树木葱郁、别具一格的东科尔寺等,特别是这里有始建于西秦的我国著名的第五大石窟炳灵寺,她是丝路上著名的旅游文化景点,也是佛教东传过程中丝路黄河段的重要历史遗迹。从她下游的刘家峡水库大坝乘船,经过波光潋滟的水面,西行入民和官亭积石峡口,这里山清水秀,碧波万顷,恍若桂林山水扑面而来;奇峰耸天,怪岩突兀,峰回水转,形似三峡。美丽的景物为炳灵寺增添了无穷的旖旎风光。
沿途古城积淀丰厚,过往村镇风采卓越。古鄯,为汉代金城郡辖地。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隶属陇右道鄯州。元时为西宁州辖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驿站,后清又设巴暖三川营,驻兵镇守。民国19年(1930年)民和县治驻于此。改革开放后,政府兴建一座仿古城楼,手书“古鄯驿”三个大字于其上;乐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归入汉朝版图。南北朝时南凉主立国,定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唐开元二年(714年),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元时,乐都属西宁州。明代为碾北卫,清为碾伯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为乐都县,全国解放后仍称乐都县,现改为乐都区;西宁,早在汉武帝时,修筑军事据点西平亭。曹魏修筑西平郡城,南凉建都,唐朝设立鄯城县、河源军,宋代,唃厮啰族崛起,筑青唐城,显耀一时,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元朝设西宁州,明置西宁卫,清设西宁府、县等。附近东有小峡武定关、德安关,为军事关隘,是左宗棠进据河湟时所筑。西有高九丈八尺的九层虎台,相传为南凉秃发傉檀所筑的将台;过西宁,西到多巴,今日的这个小镇,曾经是汉代护羌校尉府驻地的临羌城。宋代称临谷城,古代物资集散的又一中心。古道沿途村庄相望,多号营庄,历代常驻重兵,泥隆台附近,燧台边墙的遗迹尚能寻觅。水峡林间为一风景区,夏秋假日,游侣云集。出峡门进入环海草原,夏季绿茵如锦,百鸟飞鸣;秋天草肥马健,牧歌四起,是著名的水草肥美牧场。
草原古道风物神奇,大漠深处生机勃发。青海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北环雪山,云幻万千;流入青海湖的布哈河畔铁卜加草原上,有吐谷浑王城遗址,是青海道上的中继站,古代大批商队欢集于此,畅谈沿途风物,消除跋涉劳顿,进行双方称心的交易后,再登征途。沿丝路西行,进入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天峻县。北凉沮渠逊曾由此进军仙海、盐池,朝拜西王母寺。传说今天峻至西里沟间的二郎洞,就是《汉书》上记载的西王母石室,也就是西王母寺。古道进入都兰寺,沿青新公路和青藏铁路西上,曾是六世纪初僧人宋云通西域走过的路途,当时宋云记述柴达木盆地风光是:“飞沙走砾,满目皆满”。而今乘坐火车、汽车,凭窗远眺戈壁滩上绿洲相望,麦浪万顷,已是粮食高丰产区。德令哈等新型市镇相继拔地而起,地下宝藏亟待开发,荒凉寂寞的盆地,已旧貌换新颜;盆地西部南北干线公路和阳关至鄯善的丝路相平行,同属砂碛地带。东晋高僧法显《修国记》描绘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目极望,欲求渡处,路中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则莫知所拟。”而今日平坦宽阔的柏油公路,蜿蜒起伏,畅通无阻。沿途养路工房,地质钻塔,随处可见,油砂山附近,正在热气腾腾地进行着开发工作,石油工业将大展宏图。
青海丝路是中西友好交往的政治通道,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历代对西域的经营,起到了沟通中西、对外开放、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作用。并且通过青海丝路,向西方传输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经验和政治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西域各地封建化的历史进程。青海丝路还是经济文化交往的通道。古代中国,特别是汉唐盛世,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吸引着西域和欧亚各国的商人,他们跋山涉水,来中国进行贸易。通过中西文化的频繁交往,丝路成了东西文化交汇的集中地带之一。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历法、医药、造纸、印刷、火药等优秀文化传到了西域,而西域国家的杂技百戏、乐曲歌舞、各种宗教也传到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青海丝路,曾为东西方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作出过历史贡献,今天它更将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