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川口镇西山城垣极目远眺,达坂山系的阿拉古山脉犹如一道天然的照壁横亘在湟水北岸,阻隔了河西漠北的寒风,使这里温暖如春。湟水河自老鸦峡奔腾而出,似乎无限眷恋这片古老的土地,在阿拉古(北山)山下缓慢悠闲地划出两个转弯在享堂两岔河与大通河交汇后便活蹦乱跳地向甘肃东流而去,直扑黄河母亲的怀抱,为这里的人们留下素有“瓜果之乡”美称的湟水谷地。 川口镇,又名上川口,即上川口堡。明嘉靖十四年(1533年)筑上川口堡,属碾伯县之一堡。自从民国二十一年以来,一直是民和县治所在地。地滨湟水南岸,隔河与史纳、享堂相望,正当巴州沟口,故名川口。川口镇海拔1800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以县城老城区大十字为中心,左右五公里范围摆放着14个行政村,至今一些村名如山城、享堂、史纳、吉家堡、边墙等可以仍然看出这里历史文化的悠久。这里周围古城堡较多,有东山城、西山城、芦子沟、南堡子、边墙等。在两汉属浩门县。《水经注》载:“湟水又东南经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骃曰:‘允吾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也’。湟水又东与浩门河合。”根据这段记载,前凉时的小晋兴城当是今日的上川口。南凉在史纳筑廉川堡立都,上川口是畿内之地。隋、唐时属龙支、湟水二县地。明清为李土司的管辖地。民国建县以前属碾伯县。
如今的县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看不到依稀旧有城廓的影子。然而上川口旧时为李土司世居地,其地绕山环水,高岗峻岭布筑城堡,易守难攻。土司居地东有东山城,西有西山城,南有南堡子,北有北堡子,城堡之中,建有衙门与庄院。土司城堡城垣高大,俨然一座小独立王国。民国二十年前后,旧城遗址存留很少,中城和新城依然完好。解放以后,为了建设需要,旧有城墙全部拆除。街道两旁尚有古老陈旧的商业铺面,比较繁华的地方是十字东街、栅门和下集场一带。
说起商贸,忽然觉得县城东街曾经极度繁华热闹的那个“山陕会馆”的幌子还在那里隐约摇弋,那是山西、陕西在此地常年经商的客商们的汇聚之所。他们常年在此经商远离家乡,为了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自发组织了一个同乡会,并在上川口东街修建了“山陕会馆”。会上除同乡祭奠财神,聊寄思乡之情外,还要商讨贸易事务,并设蔬茗茶点以助兴消遣。会馆占地约五亩,靠北有松木大殿三间,过厅三间,建筑古典,雕梁画栋,门窗檐壁油彩绘画,富丽堂皇,形如庙宇。当时,川口没有公共娱乐场所,所以每逢年节演戏,无论神戏、义务戏、卖戏、灯影戏,还是各校演出节目、展览会、纪念会都用这处戏台。尤其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每天有社火、还有下方、下棋及各种游艺活动,都在这里举行。1958年,私人商业过渡为公私合营,山陕客商绝大多数弃商回家务农,“山陕会馆”活动就此结束,会馆也因整修街道、修建百货大楼而拆除。
细看北山以东尽头的山脉,呈现八棱山形的山下就是被清光绪碾伯知县吴宝琛誉为“河湟锁钥”、“浩门通衢”的享堂。享堂,古浩门县(县治今永登河桥驿)属地,为东汉置,属金城郡。因县治临浩门水而得名。到北周时废除,并入广武(今永登)。但享堂地处三河要塞,由金城郡过郑伯津可达广武,故在地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隋唐以后,称为巴燕庄,“巴燕”,蒙语的音译,是富饶之地的意思。享堂羌语“羌塘”(水边平地之意),唐初朝廷平定薛举和李轨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的割据势力后,遂出现了“降唐”的名称。在宋代,这里是唃厮罗的辖地。明代定青海。居住在今民和地区的土司李英,以军功封会宁伯。他死后葬于此地,并设祭祀宗族神佛用的祀亭、享堂等建筑设施,便定名“享堂”。后来这些设施虽倾圮无遗,但“享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地名。
享堂因地处甘、青两省交界,扼享堂峡之咽喉,据浩门河之险要,自古以来是兵家屯兵镇守的军事战略要地。明清时代及民国、国民党时期,都在享堂桥头设立关卡重兵镇守。西南芦子沟台古城遗址,传说是浩门古城。东南土墩一座,传说是东汉名将马援的点将台。有首民歌形容享堂的山水地理形势:“金钟玉鼓八楞山,二龙戏珠的享堂。”前一句指享堂背靠三座小山,左面一山形似大钟,誉为金钟。右面一山状同鼓形,夸为玉鼓。中间一座竖立八道山梁名为八楞山。湟水、浩门河由西、北两面流来,在享堂汇合,而享堂正居中间,故称二龙戏珠。享堂旧有街市一条,为东北西南向,过去这里客店饭馆林立,小摊铺户众多,往来行人商旅络绎不绝。清乾隆时享堂峡口曾架桥于大通河上,光绪年间桥毁复建“握桥”,直至民国时期始建木平桥,后又建简易铁吊桥一座,再后来建修铁路大桥两座,公路大桥一座,是甘、青铁路公路大动脉,往来车辆穿梭其间,最远的货物可达西藏拉萨。清代文人钱茂才曾赋诗赞美享堂曰:“才过盘山渡口船,斜通一径又前川。危桥接岸虹腰细,碧水澄潭镜面圆。野树含风千嶂雨,夕阳射影几村烟。青帘动处归来晚,回首依稀忆去年。”
移享堂视线于阿拉古山下西行四、五里,便是又一要冲史纳村。史纳之名,据著名学者、史学家李文实先生考证,即藏语“石乃亥”的别译,其义近于汉语的黝黑。民和土语史纳的意思是山峰向左右分开,中间夹角称“史纳”。另外,史纳位于阿拉古山南麓山下,湟水北岸,很早以前,这里树木葱郁,曲径通幽。据《西宁府新志》载:“阿剌古山在县东一百里,有林木,山顶平坦,可以耕牧。西连老鸦峡,东俯享堂桥,南临湟水,北接大通。”夏秋雨后,云雾缭绕,山峦苍黛,湟流满涨,烟雨茫茫,宛如一幅“北山烟雨”画图,成为川口一大自然景观。故史纳地名的由来也许与“北山烟雨”的景观有关。
史纳历史上称古南凉廉川堡。据《西宁府新志》载:“廉川在县(指乐都)东近庄浪界。晋太康二十一年,鲜卑秃发乌孤击败乙弗、折掘等部,筑湟中廉川堡都之”。《辞海》廉川堡条云:“廉川古城堡名,故城在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乌孤率众南下,进入湟水流域。次年,乌孤先后征服了曾一度叛离的乙弗部和折掘部,从而在湟水流域立住了脚跟。同年,令部将石亦干筑廉川堡(址在今青海民和史纳古城),作为秃发氏在大通河、湟水流域的政治统治中心。廉川堡东凭黄河,西依西平,南达浇河(民和官亭黄河以南),北窥姑臧(武威),进可攻,退可守。从此,秃发氏以廉川堡为根据地,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青海通史》95页)”根据以上记载,廉川堡当是民和县史纳村。现尚有古城遗址,此堡北靠阿拉古山,面临湟水,右控老鸭峡,左挟享堂峡及浩门河,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1959年秋,兰青铁路在史纳建起了火车站,四方旅客在此乘车南下、八方货物在此装卸运输,加之197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在此建设民和镁厂,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1985年后这里陆续建起多家硅铁厂,成为省内外红极一时的“硅铁走廊”。
沿史纳西溯就是素称“河湟锁钥”的老鸦峡。老鸦峡本地口音也叫老哇峡(“老哇”藏语音译为“龙哇”,意为“沟峡”),地处乐都、民和交界处,全长30多里。峡谷峭壁耸立,巉岩巍峨,悬崖之下湟水奔腾咆哮,观之使人目眩。清人钱茂才曾吟诗《老鸦峡》:“曲径迂回两岸间,斜阳卸影鸟飞还。云垂峭壁青千丈,风皱奔流绿一湾。踏破丹梯崖作磴,凿开石锁路为关。当年浪费五丁力,剑阁巉岩只一般。”这里诗人以剑阁蜀道来形容老鸦峡难于上青天的险峻程度。据《西宁府新志》载:“老鸦峡在县(碾伯县,笔者注。)东南五十里。即南北二大山之峡。湟水流其中,亦系赴皋兰捷径。傍厓行,随湟水出峡,逾享堂桥,与南大山旧路合矣。内有大小石厓,极峻折,俗谓之大小鹦哥嘴。碾邑徐令志丙捐俸开修大石厓,已平坦。小石厓人力难施,少觉艰阻。”解放后,在老鸦峡开凿了109峡谷公路,同时,修凿了兰青铁路通道,从此汽车、火车穿梭峡谷。近几年又修通了兰西高速公路,老鸦峡已是天险变通途。。
南望,巴州沟口的吉家堡、果园,都是古堡寨园。吉家堡是明初归属土司吉保的封地,其族人筑堡而得名。吉家堡村南的东侧台地上有一处遗址,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存,包含有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半山类型。果园村在镇治以南五公里,原系李土司的果园,故而得名。
伫立山城垣巡视良久,脚下的城垣散发出厚重的历史气息。山城垣,又叫西山城垣,是一座古城堡。据当地老人们讲,这是明正德八年(1513)修筑的一座抵御外敌的军事防守堡寨。那时有兵将把守,还有瞭望用的城楼、烽火台,曾考古发掘出许多古墓葬、灰坑和残陶片、铁器、玉、骨之类的饰品,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古城墙在大会战平整农田之前还可大部看到,后来只留下一些古城墙的断垣残壁,以供人们凭吊罢了。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国民党时期,川口曾受到国民党高层以及文化名流的垂青。民国26年(1937年),著名学者、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至民和考察;民国30年(1941年)5月,蒋经国、蒋纬国兄弟来民和游览观光,并在学校等处演讲;同年10月,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来民和视察,为川口清真大寺书“开天古教”匾额,阅李土司家谱,作观后题名;民国32年(1943年),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与甘肃名人范振绪,路过享堂逗留数日作画、写字,并观看据称为成吉思汗所赐的“唐卡”(绢制佛像,先保存于享堂菩萨庙);民国36年(1947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来民和考证“马厂文化”遗址。
川口小镇,经历过历朝历代太多的凄风苦雨,饱经风霜。随着人们解放军解放的号角,小镇才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并已成为民和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跨世纪以来,代之而兴起的是川垣新区。您看川垣大道笔直宽阔平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头攒动,车辆如流,一派现代时尚的繁华景象。过去狭窄难行的胡同道如今已成为民和最具文化内涵的景观大道,其间雕刻反映民和历史文化如喇家遗址、马家窑文化马场类型彩陶、土族纳顿等历史文化景观,并石刻历代文人古人咏赞民和的诗词,使胡同道成为民和一道最为靓丽的休闲览胜风景线。
川口镇不仅有着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而且素以“瓜果之乡”闻名遐迩。三红苹果、巴梨、软儿梨以及享堂西瓜等瓜果一度成为省城西宁人的抢手货。世代居住在川口的回族饮食文化堪称省内外一绝,当你在饮食小摊,抓一盘酿皮,来一碗臊子面,或是来一碗羊肉面片,米糕、甜醅等等,顿感幽香满口,回味无穷。如果你在来一盘热腾腾的手抓羊肉,尝一口,酥嫩爽口,肉香扑鼻,令你流连忘返!
行走于故土川口,浮想联翩,感怀无限。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丝路文化、古道文化、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交汇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川口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人文精神,并不断发扬光大,才有了今日富饶美丽之川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