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果花戏由下川口村业余秦腔团演唱,该团至少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据下川口村冯氏家谱记载:“大明洪武年间从陕西凤翔迁湟(湟中,西禅寺有冯氏祖坟)又分迁下川口,带来果苗栽培,可见下川口栽种果树的历史之久。”下川口过去有七寺八庙,其中一庙为八蚱虫王庙,据《札记·郊特性》载:“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音xiang)用酒食待人之也,周朝兴裕,每岁底腊月举行蜡祭,奴隶可以参加,此即孔子对子路所说的以“百日之劳”,换取“一日之乐”的蜡舞。 八蜡庙,乃古时祭祀之名。夏时称谓嘉平,殷代称作清祀,周时称为大蜡。旧时于每年建亥之月(十二月),在农事完毕之后,祭祀诸神,以祈祷来年丰收。八蜡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现在中国民间仍视八蜡为除虫捍灾御患的神祇,祭祀于八蜡庙。八蜡的祭祀称为八蜡之祭、大蜡之礼或八蜡祭。《札记·郊特牲》记载:“八蜡以祀四方”。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所注:“四方,方有祭也,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另史志所载:“古有八蜡之祭,每岁建亥之月,田功告成,则合聚八神而报响之,谓之八蜡。”古代的八蜡祭举行时,皇帝与人民都会参加。蜡,在此读作“蚱”,意作八蜡,实为八蚱。所祭对象包括管庄稼和农事的神和邮道、街坊、水堤、四周环境及飞虫走兽。古代人们以为进行这种祭祀祈祷,来年即可丰收。八蜡后衍变为八蚱,并专建庙祠,戏曲中称“蜡庙”,民间则称为八蚱庙,从俗沿用,不必更改。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有《八蚱吐云》《八蚱吐金环》都说八蚱是水龙王的四太子,专司水害。八蚱庙除供奉有八蜡爷外,还专供以乌鸦为形象的“虫王”,这种虫王专降各种昆虫。旧时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八蜡庙,原是祭祀农事和治虫害的综合神庙。蝗虫历来是农作物最大的敌害,一个晚上可以吃掉一两个县的农作物,蝗灾一发,农民惊恐无告,惟有借助神明。“呼蝗为八蜡,以为神虫,每飞过境则焚纸钱拜祀之。”(《河北枣强县志》)旧中国农村,贫困到了极点,一般不会随便建庙的,建庙的目的,说白了带有贿赂的色彩,希望蝗虫鉴享誊烛和三牲祭礼之后,识趣远走他方,不再为害当地的农作物。如不识抬举,又祭起另一位治蝗的专神刘猛将军。“刘能驱蝗,有求必应,江浙多祀之。”(《山东威海卫志》)八蜡神在民间浓缩演变为驱除害虫之神,特别是危害最厉害的蝗虫,被提到了首位,称为“虫王”。所以八蜡庙或虫王庙,实际上都是祭祀蝗神的庙。
据有关资料记载,刘猛将军庙(简称猛将庙)始建于南宋的太湖地区,当地民间认为刘猛将军的驱蝗威力远超过八蜡庙和虫王庙。清初的袁枚竟然把八蜡神降级为受刘猛将军的支使:“虫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需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恙。”刘猛将军即南宋抗金名将刘錡(1098—1162年),他和岳飞同是南宋抗金名将。因受张俊、秦桧排挤,被剥夺军权,改任地方官,受到人民爱戴。刘錡曾于宋高宗绍光六年至三十一年(1136—1161年)先后驻军或转战于镇江、扬州、金陵、平江、巢湖、合肥一带,其战功显赫,深得民心。而这一带正是蝗虫的滋生多发区,所以刘猛将军庙独起源于太湖地区,为纪念刘猛将军举行的庙会(猛将会)也特别多。刘錡更被封为灭蝗之神,宋景定四年封刘錡为扬威侯天曹猛将,有敕书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
刘猛将军庙的威名逐渐传至黄河流域,与北方的八蜡庙或虫王庙并存,河北徐水、武安县还有八蜡庙、虫王庙、刘猛将军庙三庙并存的现象。《山东·威海卫志》说:“八蜡庙,俗名虫王庙,在东北门外,康熙末年建。后改为刘猛将军庙,刘猛驱蝗,有求必应,江、浙多祀之,雍正六年奉文捐建之。”蝗神庙的历史演变表明,自古以来,人们对蔽天遮日而来的蝗虫,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先是祭祀八蜡神,以后发觉不灵验了,直接改祀虫王庙,虫王庙也不见得灵验了,听说江浙一带的刘猛将军“有求必应”,转而修建刘猛将军庙。八蜡庙和虫王庙的祭祀是贿赂性的,乞求虫王手下留情;刘猛将军庙则是打击性的,不吃软的就请刘将军把你消灭掉。软硬兼施,蝗灾依然如故。三庙林立,是历史上农业生产和农民饱受蝗灾苦难的印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