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谷雨前后三至五天,以奉诵皇经、摆灯点蜡以祭之,这是以下川口村八蜡庙为中心的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故名叫果花会。届时村民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演唱传统秦腔剧目,唱戏喜神娱人,又称果花戏。按照民和水利局退休干部、下川口村人武善样的话说,“果花戏就是还愿戏”。 笔者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又在下川口实地调研,发现下川口敬仰信奉的八蜡爷与内地的不同,过去的下川口人民,以各种果树的高田为生计,饱受蝗灾苦难的当地农民,就在各种果花盛开的时候去祭祀“虫王”,以盼望消除各种虫病,以使各种水果获得大丰收。过去以讽诵皇经、摆灯点蜡以祭之,明清以来,改用唱戏以祭之,并取名为果花戏。说起果花戏的历史,最终渊源还是在“八蜡庙”的建起,据说下川口很早就有“七寺八庙九楼阁”的说法,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古老的宗教建筑没有遗留下来,有的被烧毁,有的被拆迁,实为遗憾。武善祥对八蜡庙进行了考证:八蜡是一种神鸟,叫鹙,喜吃蛇,兼食蝗虫。金代有一年秋天,中原大地粮食、瓜果长势较好,眼看秋收时间到了,不料发生一塘特大蝗灾,那铺天盖地的蝗虫涌向庄稼地、果树上,瓜果、粮食遭了秩,眼看到手的粮食就要没有啦,当地官员、老百姓束手无策,丰收的希望即将化作泡影,这时候,天边飞来了成千上万的鹙,它们啄食蝗虫,使蝗殆尽。这年秋天又大丰收了,朝廷官员将情况汇报给皇帝,金太于十分高兴,当即封鹙为“护国大将军”,当地老百姓为感念其功德修建“八蜡庙”供奉,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上幸福的农耕生活,许愿每年给它唱三天的秦腔大戏,这一年一度的果花戏被民众称为“还愿戏”。
走进下川口城隍庙,正南的大殿供奉着城隍爷的神轿,左侧是三霄娘娘的三个神轿,右殿供奉着八蜡爷的神轿,只见两侧画着八蜡爷的佛案,其形象是鸟头人身,从弯钩的嘴看出确实是鸟类,门外两侧画着它的两员大将“鸡将军”和“鹅将军”,足以说明武善祥的考证是正确的。那么,下川口村的先祖们供奉八蜡爷是哪个时候呢?武善祥说:“下川口早在两汉时期就栽种果树等,而封鹙为神、求神保佑是从金代开始,此时,民和地区属金城郡所辖,该地被金人收复管辖,供奉拜祭八蜡的民间习俗便传到下川口。
当时受朝廷影响,戏文在变换更新,秦腔深受百姓喜欢,还愿戏便应运而生了。”如果金代时就唱戏祭祀“八蜡”,那么果花戏的历史不是所说的一百四十年,而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2011年,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将果花戏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名录,该村62岁的村民包吉元被授予“果花戏传承人”称号,他十多岁就跟着父辈唱戏,精通秦腔各种唱腔,熟练各种场上表演动作,家里存放着三四十本手抄本戏文,从那发黄的纸张上可以看到他为果花戏所费的心血和所流的汗水,自己不会写字,他一边说唱,一边请人来记录,使其口传心授的非遗文化变成文字。现在剧团业余演员有三十余名,他们业余时间经常聚在一起排练研讨,希望果花戏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不要在他们这辈中消失。2013年谷雨这天,就是农历三月十一,这里演出的剧目是《三对面》《放饭》《杀庙》《打銮驾》,场下观众十分专注,不断呐喊喝彩。
武善祥十年前告老还乡居住在下川口村,他自己组建了一个民和桃花源业余文工团,逢年过节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在甘青两省演出,节目很有特色,同时也培养了不少新人。七十多岁的徐正芳是民和县文体局退休干部,县政府聘请他来指导学员,他说:“下川口果花戏以唱秦腔为主,是甘青两省流传时间较早的农民群众民间文化活动,它是民和民族民间文化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达,下川口村人民采用农药消灭各种虫害,确保果品高产,提高厂经济效益,增加下家庭收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果花戏,开始作为一种文化体育活动来演出,增添了生活光彩,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活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湟地区旅游业似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下川口村以及邻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桃树,现在万亩桃园已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成为民和县的一大旅游景观和品牌。民和县人民政府以下川口果花会为契机,于2001年4月开始每年举办“桃花节”,通过旅游搭台,实现经贸唱戏,井进行招商引资,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赏花,投资办厂,为下川口村增添了光彩,添加了美景,下川口“万亩桃园”成为青海民和的旅游胜地。
依托万亩桃园每年举办的“桃花节经贸洽谈暨物资交流会”为民和带来了福音。桃花旅游节以花为媒,经济唱戏,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创业致富、实现梦想,带动县域经济持续良好发展的平台和摇篮。
同时,民和县依托县乡基地,打造果品经济,带动“三农发展”,每年一次的桃花旅游节已成为民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名片”,到“十二五”末,民和县将用湟水河沿岸、黄河沿岸的10万亩水浇地来种植鲜桃、大果樱桃等,总量达300多万株。届时,民和果花会更加热闹,果花戏更加精彩,民和人的“果盘子”更加丰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