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这座凝重而端庄的老城,依山而建,滨河而居,远古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据《延绥镇志》载,榆林老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名榆林庄,为绥德卫屯所。其后以“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建筑格局和明清风貌的建筑风格为主要特色,又称榆阳,雅称驼城。
榆林城,至今已645年,主要历经两次大规模扩建阶段。第一次扩建,史称“三拓榆阳”,也称“榆城三拓”,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始约三十年,分三阶段扩建。第二次扩建,是近几年科学规划和大规模建设阶段。
古老的榆林,已定格在榆树成林的小边村;今天的榆林,旧城改造、新城建设的现代化气息,正如春风扑面而来。
1998年,榆林被原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
2000年,榆林撤地设市,加快了城市建设,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榆林按照百万人口中心大城市目标定位,确定了中心城区“一城五区”新格局和功能定位,提出“新区带动、板块推进、拉大框架、组团发展、提升品位”,城市建设“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榆林建设者向全市人民兑现了“三年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的庄严承诺。那时间里,决策者的办公室灯光彻夜明亮,建设者的汗水昼夜流淌,一批批断头路、学校、医院等基础项目,被昼夜推进……
榆林老街上,横跨着文昌阁、万佛楼、钟楼、新明楼、凯歌楼、鼓楼,与城南凌霄塔和城北远处的镇北台,共同演绎着古城的风韵和沧桑。对古街的保护、恢复和修缮,就从来没有停息过,建成明清仿古步行一条街。一些老人,走出那几座四合院落,坐在一起,或品茶,或抽烟,或下棋,都唠唠叨叨地,细数着那些来不及盘点的古城新变化……
镇北台,九边重镇,金戈铁马,台身正中的“向明”二字,源于《易经.说卦传》。登临这座长城最大烽火台,遥想当年霍去病勒碑狼居胥山,拓阔汉朝疆域至祁连山脉、蒙古大草原,汉武帝赐他房舍,他说出那千古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回眸南望,古城新城一览无余。这座烽火台,见证了榆林城从古到今一路走来,那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二十多年前,那时候的榆林,西沙好像只有榆林高专、林校、农校、治沙所,以及陕西省一八五地质勘探队等,剩下的都是光秃秃的沙丘了。榆林东山也不怎么样,不过就有个榆林师范、技校、电大什么的,往东就是间或生长着柠条、沙蓬的大片沙土了。每年清明过后,沙尘暴一刮就是好几十天。冬天清晨,煤烟笼罩着全城,到中午才散去。可是近几年榆林天气,那是连北京人、西安人都羡慕。榆林建设者正努力打造着生态名市,实施了榆溪河综合治理,规划建设五个文化主题公园,大墩梁生态公园、三岔湾湿地公园,红石峡镇北台公园等也将开建。落实绿化十年规划,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重点实施“五个百万亩”基地建设,陕北地区植被覆盖率提升到53%,城区面貌已是焕然一新。
这不,就在家门口,那榆溪河滨公园,规划建设占地97公顷、长达7公里,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河滨公园。工匠们还在忙碌着,那草地上、假山旁,就已有了读书的、散步的、带小孩玩摩天轮什么的,欢歌笑语、满面春风。这一两年来,碰上节假日,我总会驾车逛逛,稍不留神就找不到路了,豁然开朗,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崭新大道,好似传说中的神笔马良,被建设者一挥而就……你看,而今榆林城区近15万车辆,惬意地奔驰在那宽街大道。应该是信“车”由缰吧。
这是榆林城的幸运,更是榆林人的幸福。这座“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沙漠绿洲宜居城市,昂然走出了贫瘠、落后、封闭与狭隘,开始拥有现代化的富裕、先进、开放与海纳百川。
榆林这一片土地,勤政爱民者,自古有之。西汉无名氏所作的《上郡歌》: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均,周公、康叔犹二君。榆林老百姓很朴实,谁为榆林办好事、办实事了,老百姓就永远记住了谁。
(原载陕西日报 作者:冯光宏)
能力秀http://wm23.cn/lijinjin195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