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北距山
西太原387千米;南距陕西西安449千米。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壶口瀑布
气势恢宏;而到了冬季,整个水面全部冰冻,结出罕见的巨大冰瀑。
瀑布周围的岩石是灰绿色、浅红色的中细粒长石杂砂岩和砾岩夹粉砂质泥岩,地层
层位属于二马营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三叠系中统,距今大约有2.2亿年左右的时间
。这种长石杂砂岩杂基含量高,胶结差,和花岗岩类和灰岩类岩石比较,它可以算
作软材质,易于风化剥蚀。砂岩中发育有两组节理,一组是南北走向的直立节理,
正是这一组节理控制瀑布走向;另一组节理是近东西向的直立节理。这两组节理与
近水平的地层层面构成三个互相垂直的三个面,将岩层切成小块,岩层面上出现纵
横交错的各种裂纹,为岩石的破碎打下基础。这种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的地层结构,
达到一定的比例,就满足形成瀑布的必要条件。而河津龙门正好是中生代末形成的
离石挠褶构造带的通过处,新生代又叠加了盆地边缘断层。造成了龙门北侧石质山
体的高的台阶,黄河正是利用此高台阶形成瀑布。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70年,壶口瀑布紧连孟门。到公元813年(经过了1583年),
壶口瀑布距孟门北1660 米,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05 米。按照瀑布平均每年向北推
移1米计算,那么瀑布的形成已有6.5万年的历史。
壶口瀑布处于秦晋峡谷的南段,南距龙门约65公里,孟门5公里。壶口一带,黄河西
岸下陡上缓,狭谷谷底宽约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龙王坡坡高约150米,崖岸很陡,
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宽,谷坡平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在龙王辿以北,
河幅宽度和狭谷宽度一致,河水充满狭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
水面宽400余米,龙王辿以下,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小河槽宽
30~50米,深约30米。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
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
春季,为瀑布落凌期,河道里冰层断裂,“壶口”内冰凌坠落。
夏季,由于壶口以上水流的变化,出现3条叉流,壶口附近形成3个主要瀑布:一个
位于龙槽顶端,落差约10米;另外两个分别从龙槽西岸和东岸跌入龙槽,落差分别
为15米和7米。这种观察常常在不断的变化着,有时大雨后,槽端满溢,还会形成多
股瀑布。
秋季,红叶夹岸,瀑布高悬30余米,水帘挂入云端,景色壮观。
冬季,秦晋长峡冰封雪冻,不少河段成为天然冰桥,往日飞瀑高悬处,挂满冰凌。
壶口区段黄河年均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5-6 月春播灌溉季节,上游水库蓄水,河
水大量被提作灌溉,是全年水量最少的时期,月均流量仅 250-300 立方米/秒。7-9
月是雨季,降水面积大,历时较长,降雨强度也较大,是黄河的洪水期,流量可达
2500立方米/秒以上。由于壶口区段主要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起伏大,集水时
间短,暴雨过后水沙俱下进入黄河,形成含沙量极高的洪水暴流,对河床具有很强
的侵蚀力。冬天河面结冰,但冰下仍然水势如旧, 平均流量在 300-500 立方米/秒
之间。有水文记录以来,黄河最大流量为 2.25 万立方米/秒,此时水溢出龙槽,瀑
布消失;最小流量仅130立方米/秒。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西部南村坡下,地理位置为北纬36°8′10″,东经
110°26′40″,海拔448.1米。以壶口瀑布为中心,北至马粪滩,南至小船窝,西
至峡谷地域,东至人祖山,总面积100平方千米。东距吉县县城45千米,距尧都临汾
市169千米;西距陕西宜川县城49千米,距革命圣地延安17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
千米;南距陕西西安449千米。壶口瀑布所处地区平均海拔高度958.6米,气候属高
原大陆性中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北部属半干旱地区,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南北差
异显著。
壶口瀑布年平均气温9.9℃,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时间最长,从10月17日入冬,4
月4日才会入春,长达170天,最冷的1月,平均最高气温只有2.2℃,平均最低气温
达到-11℃,历史上曾出现过最寒冷的一天气温低至-25.4℃。冬春雨雪少,易旱且
有风沙、寒潮侵袭,气象灾害频繁,12月到2月各月平均降水总量只有3-5毫米。夏
秋温凉多雨,常年6月26日入夏,8月14日入秋, 6-9月一年中降水最多时段,7、8
月最多,降水总量达到100多毫米,也多暴雨、冰雹出现。一年中最热时期,平均最
高气温在28.9℃,曾经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9.7℃,年高温日数最多有18天,连
续高温最长天数是8天。日照充足,年变化量不大,各月的每天日照时数都能达到6
-8个小时。平均早霜始于十月中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152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