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汲清,1904年3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1921年,黄汲清考上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24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28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8年至1929年,他先后从辽东到辽西,从西安到宝鸡,越秦岭入四川,由滇进黔,跋山涉水,步行万余里,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科学果实。1930年至1932年陆续发表了《秦岭山脉及四川地质研究》、《中国南部二迭纪珊瑚化石》等6部专著。1932年夏,黄汲清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选派到瑞士留学,先入伯尔尼大学地质系,旋转入浓霞台大学。其间对德、法、意等国进行了考察,1935年写成博士论文《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峰地区之地质研究》,引起瑞士地质学家瞩目。1936年黄汲清回国,被任命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率队进入赣、湘、黔、粤等地做了大面积的考察,发现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湖南资兴煤田,取得重大地质成果。1937年组织西北石油考察队,发现玉门油田。同年7月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7次国际地质大会,并在苏联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考察。1937年12月底被任命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38年2月,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第15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夏,他辞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任《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主编。1942年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完成《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写作。1946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主编完成了14幅国际分幅1:100万中国地质图,接着又完成了1:300万中国地质图,综合了我国地质调查的全部成果。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1945年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第一个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李四光任主任,黄汲清任副主任。1952年被任命为西南地质局局长,1954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连续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4年,黄汲清任地质科学院顾问,主要从事国家急需的富铜、富铁矿地质研究。1976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1979年至199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1980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称号;并被瑞士联帮理工学院授予荣誉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在1982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1984年被授予中国地质学会荣誉理事称号。1984年3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荣获美国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称号。1986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1988年当选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优秀奖。
因积劳成疾于1995年3月22日21时55分在北京病逝,终年91岁。同年3月31日在八宝山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首都各界人士千余人为这位世纪老人送行。挽联云:“一代宗师,地学泰斗,旋回构造奠基础,指导探宝献神州,丰功伟绩,后人永世不忘;油气勘查,功在千秋,运筹帷幄指方向,九州大地油气流,斯人虽去,风范长留人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