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廓变迁
清涧县城,地处清涧河中川地带Ⅱ级阶地与东沟河汇流处,海拔840~960米之间,绝对高差120米,群山环抱,二水萦绕,左涧右隘,形势险要,昔为南通关洛、北及榆塞之要道,是“扼守延安、关中之咽喉”,素称全秦要户,为历代兵家相争之地。
唐贞观九年(635)设宽州后,在今后寨山筑小城。宋康定元年(1040),种世衡分宽州城之半,缘冈阜高下之势,蜿蜒向南延伸至河畔,修青涧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增筑,“北据山,东西南三面濒于水,东西二百九十步,南北二百七十步,周围三百五步,高连女墙三丈,厚一丈五尺,女墙四百六十四,敌台六,门三,东曰朝阳,南曰迎薰,北曰拱极。”(道光《清涧县志·建置志》)因城滨水,屡为水患,正德六年(1511),知县赵辂沿西城墙筑外罗城,南北逶迤270步,高2丈。嘉靖二十四年(1545),河西副使方远宜以石包砌西南两面城墙,增筑敌台4座。三十二年(1553),延安同知何尚贤扩建南门至西南角,筑城墙包裹,形成套间,名曰南瓮城,并修城门1座。三十六年(1557),延安同知郝玺增筑南敌台1座,北关门(北稍门)1座。隆庆二年(1568),知县阮孝奉檄修东北后山城,筑大敌台1座,上建重楼,北关增敌台2座和水门洞。六年(1572),知县方可沿草场山筑城中城,名曰重城,后因天灾兵祸,城墙塌圮。清顺治间,知县廖元发补修25处。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吴其琰请帑领修,县城基本恢复原貌。民国年间,无大改观。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县城沿清涧河南北扩展,形成南北5公里、面积4.22平方公里的带形县镇,变化颇大。
街巷分布
明清时,县城街道有北街(北关至大十字)、南街(十大字至南门)、东街(小十字至今县政府办公楼)组成主街。建国初,主街总长不足0.5公里,由北街、大十字街、小十字街和南坪街组成;巷道有白家巷、马家巷、府厅巷、郝家巷、石板巷、周家巷、柴市巷和南坪巷等。
随着建设的发展,县城范围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布局。1987年城区规划中,划分主街14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