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魅力文昌

家乡区县: 海南省文昌市

      文昌历史悠久,从公元前110年,即汉武帝元封元年,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古称紫贝县,尔后三易其名。在公元627年,才改为文昌县,意为[偃武修文]。

      公元一九九五年,撤县建市,改名文昌市。文昌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在明朝就出了与丘浚,海瑞齐名,并称“一鼎三足”的良吏邢宥。近、现代史上更是群星灿烂,涌现出共产党大将张云逸、国民党将领陈策等196位将军,称为“将军之乡”。 出现了对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史影响长达半个世纪的宋氏家族--孙中山夫人宋庆龄, 蒋介石夫人宋美龄, 被誉为“国母之乡”。文昌市华侨众多,有12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华侨之乡”。其中宗祠是华人与家乡的联系纽带  宗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国姓氏为主轴的宗族文化,事实上是一种富于土地意识、富于团结意义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得以长期繁衍生息,富于凝聚力的主要动力之一。

     文昌人非常重视传统宗族文化,文昌拥有海南最多、保存得最好的宗祠,在文城市文建路这小小的不到两百米的街道上,就有几个大宗祠,“邢宥纪念馆”、“陈氏大宗祠”、“符公雅祠”等。另外,每个宗祠均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由族内的人自愿捐款,资助族中家里较贫困的孩子上学或是奖励学习优异的孩子。在符公雅祠内,符氏家族的人还在里面设立了小课堂,族内的教师利用周末时间辅导宗族内的孩子,这种教学是属于象征性收费的,甚至于不收费。

      海外的文昌人对宗祠的捐资是最多的,在宗祠内,每一位捐资的人都有芳名刻在宗祠内,捐资多的人,还可以把相片悬挂在宗祠的大厅内,供族人瞻仰,这也无形成了一种学习的榜样。 每年的清明,海外文昌人都纷纷回乡祭祖,做清明,在这里,宗祠成了海外文昌人和家乡的联系纽带,家族的凝聚力在这里集中表现。宗祠,成了中原儒家文化在海南这个岛屿的延伸。

     被誊为“海南第一庙”的文昌孔庙,位于文城镇东隅的文建路上,它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象所有的古迹一样,文昌孔庙经过数十次的搬迁、增建、改建和修葺,历经沧桑,但仍保存完好。高居神龛,被虔诚的香文薰黑的孔老夫子并没有让文昌人失望,文昌县果然文运昌隆,人才辈出,单是明清两代,文昌就出现了何则、林密、邢宥等16名进士。

     可是直至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止,文昌最终没有出现一名殿试一甲一名的状元郎,对于文昌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大憾事,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文昌孔庙的布局奇特,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孔庙不大一样--它是唯一没有正门的孔庙。

     在牌坊式的棂星门前方,也就是应该开设正门的地方,人们只能见到一个穿墙凿刻的圆形双龙盘绕雕塑“龙门”,原来,文昌的先人们早已许下宏愿,誓言只有文昌出了状元之后,才能打破“龙门”,开设正门。

     然而,从明德勤政的清官邢宥到高风亮节的“国母”宋庆龄,文昌人才辈出,时至今日,文昌源源不断的出现了各种人才,这,已象征着文昌人圆了状元梦,孔庙的正门已是时候打开了。

     祖先给取名文昌,就是寄望文化昌盛。现如今的文昌摆脱了旧日的不发达,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文明生态村建设深入民间和深入人心,文化建设的适度超前,使得文昌是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独特名声,文昌民风儒雅,名人辈出,如今的当代人,应该继承祖辈的传统,为全面振兴文昌的文化和经济、社会作出历史性贡献。

mfz(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