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并不是很多,但是在为数不多的名胜古迹里,昭君墓算是比较有名的一个了。也许你并不了解昭君墓,但是你一定听过说过昭君和昭君出塞的故事吧?
今天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座落于塞外古城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 昭君墓,蒙古语为特木尔。现在的昭君墓是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积3.3公顷,墓高33米,墓身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每年秋季,树叶枯黄时,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们又称这为“青冢”。墓地是历代名人为昭君墓题写的碑文,西侧是文物陈列室。登上墓顶,我们会看到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横贯东西,也会欣赏到呼和浩特市全景。
昭君墓的大门,吸引人眼球的是大门正对的位于广场南侧的“嫱云”浮雕石壁,将把我们的遐想带入两千年前汉匈交往的感人境界。长10米,高6米的花岗岩大型浮雕“嫱云”照壁,它是我区著名的雕塑家张恒的作品。之所以叫“嫱云”,是因为王昭君名嫱。“嫱云”的左首位是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细心的人会发现昭君似乎比单于要年轻的多。事实确实如此,因为昭君要比呼韩邪单于小二、三十岁。昭君与呼韩邪共同生活了两年,生了一个儿子,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继位为单于。按照”收继婚“的习俗,虽然有些抵触,但为了名族友好大局,她毅然嫁给了新单于,并和他生活了若干年,生了两个女儿。
“和亲”铜塑像是按广州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的同名雕塑用铜浇铸而成,高3.95米,重5吨,生动再现了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双双骑马并肩联辔而行的历史性场面。这座雕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和亲铜像被内蒙古人民称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唐代。是中国最大的几座汉墓之一。相传,昭君死后,汉匈人民都非常悲痛,纷纷赶来送葬,人们用衣襟抱着土,一包一包的填在她的坟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每个人又都想多捧几包土,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到最后竟垒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坟墓。现在我们看到的昭君墓是于1977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同意,按照汉墓“封土为坟”的结构特点,在原来的墓体基础上填入五千多方土修复而成的。其实,在内蒙古的昭君墓有很多,仅在内蒙古西部传为昭君墓的就有多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因为昭君给人民带来了和平,人民爱戴她,很多人都希望她埋葬在自己的家乡,保佑自己平安、自己的家乡富饶美好,因此那么多昭君墓就不言而喻了。也有人认为她是仙女下凡,叫她“昭君娘娘”。附近的百姓都认为,在昭君墓前许愿是十分灵验的。从墓体拾阶而上,我们可到达昭君墓墓顶,我们会看到一个怀抱琵琶栩栩如生的昭君石刻像,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和呼和浩特城市远景。昭君墓后面是百米碑廊,廊内陈列大量诗文书法碑刻,皆是名人手迹。昭君博物院在东西两侧新增了几处规模宏伟、景观壮丽的建筑物。它们是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帐和坐东面西的和亲宫、昭君故里昭君宅等。
我觉得昭君埋葬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为时代的和平做出了贡献。正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写道的:“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以上就是我对昭君墓的大概的介绍,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介绍,还是欢迎大家前来旅游参观!亲身体验昭君墓的历史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