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码头,与已废弃的南京北站(浦口火车站)遥相对应,依旧还能见着往日繁华的影子。1913年,津浦铁路局在今浦口火车站的对面建了北岸码头,在下关车站附近营盘街口建了南岸码头(正式名称为「大生码头」),由「浦北」号渡轮往返两岸运送乘客。当年正式启用。“码头”内人不多,百年趸船就静静地躺在浪涛滚滚的长江中,通过两座铁栈桥与岸相连。渡轮进了码头挨着趸船停下,乘客跨过栈桥,通过趸船登上渡轮到对岸的中山码头,因为人少,它看上去有点寂寞。
日军占领浦口后,这一带的地理变化可以从在汪伪政府成立前不久的1940年2月10日由南京华中洋行支店出版发行地图中反映出来,现时看到的这份地图为对开单面彩印,发行兼绘图者为日本制图名家森芳雄,地图为整个南京城区,右上方同样插入「扬子江下流地方」图一幅。发行单位华中洋行是日本人在华开设的商行,总行设于上海,在南京及汉口设有分行(支店)。不难发现,在这份地图上出现了不少日本地名,比如在下关和浦口码头上的诸多日本码头,太古码头、怡和码头、大阪码头、海军舰队码头、日清码头……此外,在南京城北中央路上,还出现了「日本海军武官室」等日本部门。这也是日据南京时代汪伪政权卖国的罪证。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浦镇南门。浦口码头被日军盘踞,成为日本海军码头,改日本名「安宅栈桥」。
当时浦口一带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建有三井码头。日本侵略军在统治南京的8年期间,为了扩大掠夺中国的煤炭、铁矿石等,从1938年开始,在南京长江北岸的津浦铁路终点站的上游约1500米处的九洑洲江滩上修建了新贮炭场与三井码头。
浦口码头曾是解放军横渡长江飞奔总统府的必经之路,也是北方火车南下的必走通道,可以戏称为南京长江大桥抢走浦口码头的昔日繁华。
作为当时渡江的唯一通道,浦口码头运输较为繁忙。高峰期日航约150班次。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轮渡的过江需求极大缓解,浦口码头的客流量也迅速下降。特别是随着2004年南京北站(浦口火车站)再次停运,轮渡过江需求进一步减少。
浦口码头就像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每天送走无数赶路的人,96年了,它已经老态龙钟。
1913年,它就“扎根”在滔滔的长江中,迎送过孙中山的灵柩,送走了年轻的毛泽东去北京、见证过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风采……“可以说长江沿岸再也找不出这样的‘古董’,算算客流,差不多把全国人口运了一遍,这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奇迹,它应该休息了。”
文学名流朱自清早年就曾打这里经过,他的散文名篇《背影》,记述的就是在浦口候车时发生的故事,这多多少少反映了众多客旅浦口生活的点滴。发生在老浦口的名人故事还有多少,自然无从得知。但一定会不少吧,可惜它们都湮没在没有记载的历史里,成为了一段越来越远、永远看不清楚的背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