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成年以前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对其终生的影响,无疑是源头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汉阴时期孕育了“三沈”的整个思想文化基底。考量“三沈”年少时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不仅对探寻“三沈”何以续写我国“一门数杰”的成才佳话有着特殊意义,对弘扬“三沈”爱国进步的崇高精神和振兴中华优秀文化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享有国际声誉并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沈士远、沈尹默和沈兼士昆仲,其成就和影响学界早有公论,中外研究者不乏其人,但“三沈”的身世生平和学养渊源一直鲜有人专门研究,即使有文论及也语焉不详,留下许多不解之谜。现存所能见到的有关“三沈”籍贯的文献资料,大多介绍其为“浙江吴兴人”,沈尹默、沈兼士先生所作诗词落款常署“吴兴,尹默”、“吴兴,兼士”,而“三沈”昆仲同在汉阴出生长大,并且其祖孙四代人在陕西生活了40年的重要史实却鲜为人知,几乎被历史的尘埃掩没。
“三沈”之中,仅沈尹默《蜀中墨迹》等书刊、中国农业大学历任校长简介(1931年2月,沈尹默出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并于1932年1月至5月兼任农学院院长)和上海沈尹默先生故居简介说明沈尹默出生于陕西汉阴,福寿园“书坛泰斗沈尹默先生纪念馆”介绍其籍贯为“陕西汉阴县”,其他“二沈”的生平文献资料此前尚未发现提及出生地汉阴。探寻“三沈”与陕西特别是与出生地陕南汉阴的渊源,并非想挑起“三沈”的户籍之争,而是想实事求是地钩沉这段重要史实,探究“三沈” 最初的人生坐标点和遗留给我们的许多重要信息。
在此,有必要对陕南及汉阴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略作介绍。陕南地当长江、黄河之间,处中国内陆腹地秦巴山区,是雄秦秀楚丽蜀接壤之地,也是华夏民族大迁徙和我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乡情浓郁,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两个源头在这里交汇,稻菽文化和麦粟文化在这里兼作并蓄。秦汉以后,水陆交通孔道的畅通,信息传播的加快,汉水中上游居间的地理位置,特别是明清以后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湖广等各地移民的迁徙涌入,使其成为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氐羌文化及秦陇文化等多种文化荟萃之地,同时,儒、释、道、回几大文化体系也在此交融发展。《兴安府志》载其人情风俗“任侠好义,守礼尚文”。光绪中叶,始有耶稣、天主教传入。南北东西文化在此聚汇融合,这对于生长于斯的“三沈”昆仲的文化结构及性格气质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难以估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