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宝鸡三位有影响的书画名人

家乡区县: 宝鸡市渭滨区

宝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书画艺术界人才辈出。李芳华、王步瀛、李玉亭三人都是宝鸡有影响的书画名人,他们书法精湛、画作传神,在宝鸡人才济济的书画界,皆占有一席之地。乾隆年间的李芳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朝晚期的王步瀛忠君爱国、视民如子;“文革”时期的李玉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然三人所处年代不同,但他们作品卓绝,人品高洁,赢得生前身后名,实可谓“人因作而益彰,作因人而流芳!”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12月 3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渭滨区马营镇的永清村,从村支书李天喜提供的《永清村志》人物部分中,我们找到了有关李芳华的记载:“李芳华(生卒不详),字午峰,号龙堂。永清村清乾隆初至嘉庆间重要历史人物。曾祖丹衷,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丙寅科府学贡生,后任渭南训导,以大孝,御赐《孝行攸隆》匾。父孟弼,太学生。母阎氏。公幼慧好学,天赋超群,尤喜诗书。少校考取邑庠生,后补廪膳生员。”
据村志记载,乾隆四十二年( 1777年),李芳华赴北京考中顶酉科选贡,后参加礼部举办的春闱和皇帝主持的殿试,落第后便居于北京。当时和珅当政,卖官成风,但李芳华品格高洁,宁可屈就陕西同乡、东阁大学士王杰幕府文书,拒不媚事权奸。后经王杰举荐,李芳华先后任内阁中书,武英殿行人司行人,都察院湖北道监察御史,顺天府顺义县知县,顺天府西路涿州通判,广东按察使佥事、副使,户科都给事中等职。
据《永清村志》副主编吴正茂先生介绍,李芳华落第后偶遇的大学士王杰曾为清帝嘉庆的帝师,也是清朝时期陕西唯一的状元。王杰在朝身担要职十余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而身为王杰幕府文书的李芳华在为官时也表现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公正廉洁、不媚权贵的作风。乾隆皇帝因此对他十分称赞,先后颁布过十余道圣旨奖赏他及家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馆藏的便是其中之一。
书法卓绝 才华横溢
吴正茂现为政协宝鸡市文史委特邀编辑,常年致力于宝鸡地区的地方志与文史研究。他告诉记者,李芳华是清朝很有名的书法家,擅长楷书和行书,其书法效仿颜柳,结体宏厚、架势开阔、颇有气度,深得乾隆皇帝赏识。
这里其实有一个传说,乾隆在修缮太和殿时,对匾额和殿前巨柱楹联的题写很不满意。时任湖北道监察御史的李芳华自告奋勇,提笔书写。
李芳华书写完毕,乾隆命人将匾额挂于大殿之上。然而,看到匾额后,群臣忽然大惊,乾隆脸色也变得煞白,原来匾额上有一字缺了一点。乾隆勃然大怒,欲训斥李芳华。而李芳华却不慌不忙地上前奏道:“此为臣一时之疏忽,微臣补上就是了。”乾隆问:“匾额已经悬挂,卿如何补书?”李芳华答曰:“无需万岁忧心,微臣自有良策。”说罢,他拿起毛笔蘸饱墨汁,然后“腾”的一下,将毛笔朝匾额扔去,只见毛笔所到之处,恰好将匾额上所缺一点补齐。
群臣见此纷纷叫绝,乾隆更是龙颜大悦,对李芳华赞不绝口:“爱卿书法,架势得体,用笔独到,真是不简单!朕就封卿为‘李大架子’吧。”李芳华连忙跪谢:“臣谢万岁御封,称赞臣的字架势好。”乾隆又赏赐李芳华白银两千两、绸缎十匹、文具一套、尺头四匹,并将他官升两级至正五品,“李大架子”的名号从此传遍朝廷。
后裔指路 探访旧居
《永清村志》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本村李氏宗祠曾悬公行书立轴多幅,惜俱毁于‘文化大革命’。”李氏宗祠建在何处,是何模样?村里老人应该还记得。就在记者准备动身采访时,李天喜向我们引荐了村委会工作人员付红梅,他们家族正是清人李芳华的后裔!然而毕竟相差数代,付红梅对李芳华知之甚少,只道其是清朝一位书画家。她又带领记者走访了他们家族的几位长辈,但老人们都摆摆手说“时隔太久,不清楚啦!”
正在此时,村中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李公勇却告诉我们,他对李氏宗祠仍有印象。据老人描述,李氏宗祠原址位于现在的永清村小学,面积约有两亩,共设三间大厅、一间中厅和两套门,中厅厅顶悬有一副八卦,墙上还挂有巨幅仙人案,院内栽有两棵冬青树,左右两根石杆上书楹联。老人说,这座宗祠是他们小时候上学的地方,每逢春节,占全村三分之一人口的李氏家族还会来此拜祖。“可惜‘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全都给毁了,啥都没留下。”
随后,付红梅又带记者来到他们的老宅,据说这里曾是李芳华的故居,“当然,房子是后来新建的,但屋脊上的砖雕还是以前的。”付红梅遥指着老宅房顶上做工精美、造型独特的砖雕对记者说。老宅现在的居住者、付红梅的奶奶翟存爱还向记者展示了几组当年拆房时保留下来的木制窗饰和门饰。据老人讲,李芳华自从在外做官后再未归乡,只吩咐家人重修其故居,这些砖雕和窗饰门饰都是当时房子的构建,数年前曾有古董贩子上门购买所有的窗饰和门饰,被老人拒绝。老人说:“看看这些东西雕刻得多细致!它们都是祖上的东西,我要保存起来留作纪念。”
翟存爱老人不曾想到,她所保存的窗饰和门饰,不仅仅是先辈的遗物,更凝结着李芳华刚正不阿的为人准则和清正廉洁的为官作风。虽然李芳华的生卒年无从考究,其流传至今的作品亦区区几幅,然而这些都不影响他被后人载入史册,被后世铭记于心。

忠肝义胆王步瀛

在随扈两宫“西狩”的队伍中,有一位官吏将沿途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整理编著成《随扈程记》与《随扈杂识》。
清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 1900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等八国组成的联军入侵中国,病入膏肓的满清王朝已然穷途末路,在风雨飘摇中即将土崩瓦解。是年 8月,八国攻占北京城,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及亲贵大臣们仓皇逃往西安,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被称为“庚子两宫西狩”。
在随扈两宫“西狩”的队伍中,有一位官吏将沿途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整理编著成《随扈程记》与《随扈杂识》,这两本书后来成为史学家们研究慈禧西逃事件的重要资料。同时,这位官吏流传至今的手书楹联与诗作,也成为许多书法爱好者学习和收藏的对象。这位对中国史学界和文学界都有积极贡献的官吏名叫王步瀛,眉县金渠镇河底村人。
忠君爱国 进言献策
据史料记载,王步瀛字仙洲,生于1852年。号白麓,晚署息壤余生。王步瀛自幼聪明好学,喜读《四书》、《五经》,常以先哲为楷模,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日后出仕为官做人定下准则。光绪元年( 1875年),考中“乙亥科”举人;第二年( 1876年)“丙子科”又考中二甲进士,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后升员外郎。
1902年初,王步瀛随两宫由西安返京,因在“西狩”时立下功劳,被擢升为户部郎中、京察一等候补御史。当得知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为代表的清廷已与英、美、法、德等十一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王步瀛义愤填膺,为了抵御外敌,他数月之内上疏八十余道表章,向光绪皇帝进谏兴利除弊、除暴安良之策。然而,由于清王朝已濒于崩溃边缘,他的进谏良策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触及了权贵,于是王步瀛遭贬外调,出任江苏常州知府。
为官清廉 体恤民情
王步瀛虽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却因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朝廷大多数官员所排斥,离开了集权中心。据新版《眉县志》记载:“步瀛奉旨一到常州任所,府内属官和地方绅士,按惯例立即奉献‘坐堂银’三千两,他坚决拒纳。为革除官场陋习,明令为官必清廉,贪者必严办,陋规陋习全革除,正本清源,明辨是非,风声所树,全境肃然。”
他在常州任期,敬教劝学,常抽时间亲临学堂授课,奖拔优秀学生,资助贫苦学生,并用自己的薪俸创办了两处规模可观的学校。他还经常询问民间疾苦,对地方利弊了如指掌,曾在常州府大堂挂牌立碑“清廉从政,为国为民”,以明示决心。任期内,他的政绩卓著,使常州大兴,颇受人民赞誉。
不幸的是,由于他曾上疏弹劾过赃官得元,遭其父湖广总督端方的诬告,被贬任甘肃凉州(今武威市)知府。离任时,府属八县人民为他馈赠“万人伞”,并送“清廉第一”匾额,以表敬仰、褒扬和留念。
归园著书 教诲后辈
1912年,王步瀛告老还乡,终日与农夫为伍,安享田园乐趣。同时,他又以习练书法、著书吟诗自娱自乐,据我市学者袁智强、刘怀君、严文团、张黑龙合著《难民慈禧》一书记载,王步瀛曾手抄先儒警句十余万言,整理典籍 50余册,撰写诗词、游记、程记等 10余册,同时还搜集整理了《太白山故实随录》。
晚年,王步瀛因军阀混战影响,家境衰落,生活窘困。为了激励后辈,他毅然在劳作之余整理编撰了一部《手录家训汇编》。该书节录了历代名人有关家教方面的名言警句,并一一加以批注,告诫后辈“子孙贤愚书须读”、“学吃亏便是福”的道理。
“吾之学在圣贤,吾之志在忠孝,吾之操在廉耻,吾之行在仁恕,吾之根在诚,吾之推在勤,吾之察在明。”这是他人生的自我写照。总结王步瀛的一生,为臣,忧国忧民、忠心耿耿;为官,清正廉明、爱惜百姓;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告老还乡后,他一边躬耕养性,一边著书育人,对后世子孙产生了很大影响。
遗憾的是,王步瀛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数量已十分有限,岐山县博物馆现藏有一副王步瀛手书的七言联:“独立千载谁与偶;自成一家始逼真”,被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他的书法因其人品行高洁,而更加受到后世的珍视和推崇。

淡泊清雅李玉亭

看过李玉亭代表作的人无不赞叹其在山水画方面的至高造诣,然而遗憾的是,李玉亭的画作很少流于市场。
李玉亭,宝鸡书画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上世纪中叶,主攻山水画的李玉亭与主攻人物画的马治俭、主攻宣传画的韩亚琪和主攻木版画的曾纪纲共同撑起了当时宝鸡画界的一片天空。看过李玉亭代表作《宝成铁路》和《关中八景图》的人无不赞叹其在山水画方面的至高造诣,然而遗憾的是,李玉亭的画作很少流于市场,收藏家手中也鲜有他的真迹。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宝鸡书画界令人景仰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位与张大千同时期的山水画家,受到宝鸡书画家的尊崇呢?
“六七十年代,宝鸡画家里画得最好的就属他了!”一提及李玉亭,宝鸡书画界和收藏界各位名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然而李玉亭为人低调,真正熟悉他的人并不多,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宝鸡市书法研究室主任林晓天,他曾是李玉亭在宝鸡中学教书时的学生。谈到老师,林晓天说李玉亭对他的影响很大,言语中流露着无尽怀念。“ 1957年到 1958年间,他是我的美术老师。”林晓天说,“李老师平易近人,做事仔细,对工作十分认真,经常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还曾经举办过学生画作展览,作为对我们的鼓励。”1959年,在李玉亭的推荐下,林晓天被西安师范学院美术班录取,林晓天回忆说:“当时我被西安美术学院附中首先录取,但由于家庭贫困,不能负担学费,只得放弃。多亏李老师跟学校进行了交涉,我才得以保送进西安师范学院的美术班。”
虽然分处两地,但林晓天仍不忘李玉亭的师恩,每逢假日总要登门拜访探望。“‘文革’时期,李老师被调至市群众艺术馆工作,有一次我去看望他时发现他脸上有伤,我马上就意识到出事了——‘文革’使李老师不能继续他所喜爱的绘画创作,使他错过了艺术生涯中最宝贵的一个阶段。”林晓天感慨地说,“不过‘文革’过后,李老师很快就从沉郁中恢复过来,记得我再一次见到他时,他仍像十几年前那样平易近人、开朗乐观。后来有次再见到李老师,他与我促膝长谈,鼓励我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进,当时老师真切的神情令我至今难以忘记。”
1984年的一天,时年 84岁的李玉亭归家途中被自行车撞倒,骑车者立刻下车搀扶老人,关切地询问老人伤情,李玉亭却连连对骑车者说“我没事,你走吧”,然而当晚却突发脑溢血去世。据林晓天介绍,按照李玉亭遗愿,他的遗体被运回原籍咸阳三原土葬,宝鸡各界也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一代名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与世长辞了。林晓天说:“记得李老师有两张很有名气的画,一张是《宝成铁路》,一张是《关中八景图》,这两张都是山水画,色彩清淡,有点明清路数,像张大千的格调。不过李老师的作品很少流于市场,他绘画只是给学生做示范,或者给单位做宣传。李老师一生淡泊名利,唯有绘画是他人生的最大乐趣。”

kissing the fire(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