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戏原为“福建乱弹”,是中国的稀有古老剧种之一,仅存于福建省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历史上“福建乱弹”流布于闽北、闽东各地。明代,闽东北各地的民间戏曲颇为兴盛。在清康熙、乾隆时期,由于清王朝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措施,农业经济得到恢复之时,商品经济也得到发展,使得活跃于民间的“乱弹诸腔”得以繁盛到广泛流行;乱弹班社层出不穷,在当时民间便有了“上路班”、“下路班”、“南路班”、“北路班”之称。由于活动于闽北一带的“北路班”影响最大,其他各班相形见绌,于是都纷纷沿用“北路班”的名号,后在1959年重新整理这一剧种时,才正式定名为北路戏。
北路戏的音乐声腔是以西秦腔、明腔等乱弹腔的基础上演变发展形成的,并吸收了徽调、汉调、江西乱弹以及高腔、滩簧小调等声腔,形成了一个多声腔的剧种。既适宜传统剧目的演出,也适应现代戏的创作。目前,随着各种文化的交锋与冲击,北路戏剧团的生存已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文化盲点,北路戏剧种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正引起省内外戏剧界专家和各级政府的关注。相信这一古老稀有剧种定会寻找到与时代相吻合、共发展之路,得以与时俱进,不断繁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