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地处冀、豫交界处,因而中原文化在魏县大地自然融合,兼容并蓄,逐步形成魏域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特色,在民俗文化方面表现较为显著。 魏县民间艺术形式繁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有斗牛、戏马、社火、划旱船、骡马会、骑驴舞、推花车、高跷、背阁、扇子舞、扭秧歌、舞狮、舞龙、花鼓、花棍、抬猴、压杆、霍杆等28种;传统剧种有落子腔、四股弦(五腔调)、高调(豫剧)、坠子、大平调、皮影、河北梆子、二黄(京剧)等;民间工艺有剪纸、泥塑、刺绣、面塑、木刻、花灯、木版画、纸扎、云灯等。特别是魏县舞龙,历史久远,源远流长,相传“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始于魏县,舞龙式样繁多,有单龙舞、双龙舞、三龙舞、五龙舞;龙的小大各异,小则1米,长则50米;每年的二月二,魏县民间都要举办舞龙赛,参加舞龙村庄众多,其中泊村舞龙艺术最佳,先后获邯郸市舞龙赛第一名,代表河北省参加国际舞龙比赛,获国际舞龙赛第四名。中央电视一台于2003年2月28日(大年初一)新闻联手中报道了泊村舞龙的实况,魏县的舞龙传遍了中国。
魏县龙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民间以众多的、系列的、完整的、活龙活现的龙的故事,说龙、唱龙、写龙、画龙、舞龙的形式颂扬龙的精神,至今流传着上古时期玉皇大帝之子天龙(蛟龙),为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奉旨下凡魏县泊村,当长工,浇菜园,种高粱,赐神果(鸭梨),除鳖精,抓妖怪,惩邪恶,降甘霖,为百姓医治百病,福泽华夏大地,使蛟龙成为惩恶扬善、救民灾难、造福于民的英雄化身,由此,泊村传为“龙都”所在地,魏域被誉为龙乡,龙文化专家视为中国龙的发源地。其祈雨文化,影响久远,人数众多,规模宏大,全国罕见。汉武帝时期,魏县令赵夔自炎祈雨,唐太宗时期,县令崔钰纵身急流堵决口等……这些内容丰富的记载,形成了底蕴丰厚的龙文化,成为一种宏扬正气、团结向上的一种民族和合精神。为开发魏县龙文化,县委、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龙乡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及龙文化游戏开发办公室,组织专人对龙文化进行研究开发。现已出版十余万字的《华夏龙乡记》一书,完成了十集电视连续剧本编撰;与外商签订了共同开发意向书。不太久远,一个大型龙文化旅游点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