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正月的西和县,苍茫的大山还被皑皑白雪覆盖着,到处滴水成冰。
西和县石堡乡包集村的许氏灯影木脑壳剧团正在长道镇刘磨村演出。带着一份对民俗文化传承的虔诚去拜访和采访许氏灯影木脑壳剧团的许三成团长和他的剧团的。据许团长说从明代开始他们的剧团就已经成立,而陇南地方志记载陇南皮影主要盛行于清朝,当时主要以陇南本土的影子腔(又叫灯调)为主要演出形式,当地人又叫做耍灯影子。据传,陇南影子腔脱胎于皮影戏,皮影戏则源于西汉时期,经历了宋元的形成、发展期、明清至民国的成熟期、兴盛期、解放后至“文革”前的新生、转折期。“文革”期间为冷落、沉寂期,“文革”后的抢救、复苏期。自康熙末年开始,皮影戏经历了300多年的传承发展,演变为一个独立的全新剧种,并被称为陇南影子腔。
在陇南众多的剧团中,能保留到今天还进行演出的已经凤毛麟角。许氏灯影木脑壳剧团就是其中主要的一支,由长者口传心授,几经磨难,才一直发展流传到了今天。许氏灯影木脑壳剧团,在最鼎盛时在天水李子园、陇西、漳县、岷县、徽县、成县、西和、礼县等地都有演出,每年演出分春、秋两次,共演出40台,每台5场,大概能演出200多场。主要是以春、秋台庙会演出为主。
从祖辈们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视野的开阔,针对当地群众的需要,引进了陕西秦腔的演唱,白天演出以木偶为主,晚上演出以灯影为主。老百姓为何将这一戏种称为灯影,是因为灯影戏演出时要用灯光照影子,最早是用碗盛满清油,在碗上钻三个洞,穿上棉线眼子,用铁丝或绳子纨一个网将碗放在网上用来照明。后来发展成为煤油灯,用一个瓦罐钻三个眼,穿上眼子吊在头顶照明演出。再后来发展成为汽灯,对耍灯影的人的要求是会用和会修理汽灯,才能耍好灯影。一直到有了灯泡,发展成为电灯泡照影子。因而对下面耍灯影的人的技术水准要求非常高,所以把耍灯影又叫抱灯,弄不好会将头顶的油碗打翻而导致无法演出,因此一般抱灯的人都是剧团里手艺很高很核心的人。用行话说抱灯的人要能“一口能传两家话,双手会统百万兵。”
显然,这一演出方式带有浓浓的民间宗教色彩,是在不发达的农业为主的社会集娱乐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在挖掘保护抢救研究时,主要要看到其存在的民俗价值,要从民俗学、文化学、美学、音韵学的意义上去进行,方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这一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据了解,就陇南西和各地除石堡乡包集村许氏灯影木偶剧团外,还有西峪乡上寨村业余演出团体、洛峪镇古塘村业余演出队。另外,在苏合乡庞沟村、稍峪乡马河村等也有演出团体,但都不尽人如意,解散着居多,坚持演出的已所剩无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