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二月正勤农,
谁料愚氓欲素封。
清晨父老忙挑水,
家家都为引钱龙。
这是清代著名诗人宫林钟(神池籍)为二月二“引钱龙”所写诗句,从中可见农村挑水引龙忙碌之一斑。据传,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钱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明代已见此俗。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还有版本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所谓“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也有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第一次打破了“三纲五常”激怒了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从科学角度理性看,农历二月初二是“惊蛰” 时分,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春节系列最后一道文化“菜”。有五件事要做:其一是:“引钱龙”。“引钱龙”用当下的话说“钱龙”就是发展和重视经济的意思这天的早晨,男人们要早早地去挑水,叫“引钱龙”意思是“钱龙”在水里(亦暗含人勤春早),把它引回自己家中。其二是带顺线。每人的上衣扣上要带一缕白绵线,叫顺线,表示一年顺顺利利,事事有贵人帮带。其三是抹龙头。这一天,男人们一般都要理发,叫“抹龙头”;女人要洗头发,叫“顺龙发”。其四是吃灶牌。灶牌,是供奉在灶王爷前的供品,过大年时用白面做成的工艺品,呈三角形,上面有龙的图腾。其五是中午家家户户要吃饺子,叫“安龙角”。吃炖骨头,叫“打銮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