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果(现在叫油条)。相传古时候井陉民间过年时,把油果炸成两条腿的人形,称“油炸鬼”,以吓唬鬼怪过年时不敢到家侵害家人。南宋之后,人们痛恨奸臣秦桧残害民族英雄岳飞,因“鬼”与“桧”音相近,有叫“油炸桧”者。炸油果用“头箩面”为原料,白矾、食盐、食用碱面各适量,开水化开掺入水和面。和好面后醒面两三小时即可“炸油果”。炸出的油果因形状不同而名称各异。传统的油果为双股圆环状;在南陉、北陉一带,将油果炸成人字形,俗称“油炸鬼”;将油果炸成饼状称“油饼”;上面涂一层饴糖(俗称“饧”)再炸成“油饼”状的叫“麻糖”。把油果面切成长方形,中间用刀点8到10刀,抻开后放入锅中,炸熟后中间为竹筷粗的条状,酥脆好吃,在旧城关一带叫“馓子”,在南北陉、杨家沟一带叫“麻叶”,在微水一带叫“脆油饼”。现在流行炸“油条”,把两片油果面叠起,边抻边拧成“麻花”状,炸着省时快熟,炸熟后分开成单股条状,称“油条”,携带、食用都方便。
2、 烧饼。井陉烧饼以“缸炉烧饼”为主,做法独特,在建国前远近闻名。首先要做炉烧饼用的“缸炉”,即把一个盛粮用的陶瓷在瓮下部凿去底的“二斗瓮”,使之上口收小,炉肚较大。其次,备好炉烧饼用的碳,一般用烟煤燃烧后无烟的乏炭,俗称“兰炭”,以使火力适中切无煤烟味。第三要和好面,用“头箩”或“二箩”面,以适量食用油把面拌成馓子状,加入食盐和温水和成硬面,在面案上做成面团儿,擀成圆饼,折成方形,再擀开折起,反复三至五次,最后折成长方形,光面向上,抹上清水,撒上脱皮的白芝麻,翻转微拍使芝麻粘牢在面上,即可贴到“缸炉”壁上烤熟食用。和面时适量减少水的比例,增加食用油的比例,即成这“油酥烧饼”,食时咸香酥脆。擀烧饼片时折擀次数越多,烧饼内的层数越多,食用时也就越酥软可口。
近年有在“缸炉烧饼”中加入鸡蛋做成烧饼的,味道更鲜美,营养价值更高,可称是时代的创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