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街,是清代、民国时期汕尾港鱼货贸易的一个重要集散地,见证了汕尾港渔业发达的一段辉煌历史。历史上的新兴街原与麻皮街同为一体,缘于清代东、西社乌红旗民间械斗,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东、西社时以“中巷”(友谊路)为界,才始唤“新兴街”。这条汕尾建埠的早期老鱼街,昔时全港鱼行几乎云集于此,大多集中于街头至金中街口这一街段,鱼行、鱼铺鳞次栉比,叫价、应价之声此起彼落,交易公平,价高者得,四处前来的各地鱼商、鱼贩摩肩接踵,交易场面甚为旺盛。据不完整的统计有“郑惠和”、“郑妈泽”、“李三隆”、“李金城”、“陈大兴”、“陈二记”、“杨兆棠”、“钟启泰”、“黄城福”、“吴业合”、“林奕隆”、“陈合隆”、“陈三隆”等鱼行、鱼铺,虾铺的商号在此,同时还有李顺隆米铺、颜记生猪出口、苏载欣医生铺、张炳辉医生铺、李三隆染网工坊、王九饼加工米作坊和有清末年间来汕尾港创办的可塘蔡厝围蔡姓的“遇缘堂”中医铺等错落在整条街间。
昔时汕尾港与渔业沾名的街路有“新鱼街”、“咸鱼街”、“鱼铺町”、“脯铺町”等,而新兴街成为“老鱼街”是有一段历史缘由的。据史云清光绪元年(1875年),东社的殷富绅士鉴于本港拥有的虾船、钓艇、鸡毛鸟、掇鸟、桁槽、大网、鲹鮕等船体较小鱼获量比不上粤西拖船,深受粤西拖船船大鱼获量巨之启发,出资请造船师傅参照粤西拖船模式建造“横拖”渔船,冀望用少量投资收取拖船相似的利益,全国闻名的南海近海四大渔场之一汕尾渔场就在港外,故一试见效,吸引了当地很多商家转行渔业,一时间渔业主以东社商家居多,他们云集新兴街的鱼行被外地人喻为“汕尾鱼仓”。长期以来汕尾港商家投资渔业热亦为后来打造“全国十大渔港”和“全国渔业试验区”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新兴街的鱼货交易是出了名的“公平”,据从事鱼行生意的老辈人云,昔时此地鱼货进场交易,买卖双方可以通过悄悄“耳语”议定价格,然后扬声公开竞价,价高者得,也产生出一批“一口准”铁算著称的鱼货经纪人才。因为东社新兴街的鱼货是中浅海鲜鱼,故西社及各地鱼商贩都要前往采购。
据“老汕尾”介绍,新兴街中知名度最高要数郑志盛,为汕尾海滨首富。郑志盛经营中海鸟鵶、虾船等最多,鼎盛时期拥有20多对鸟鵶渔船,鱼获量居全港第一,收入颇丰。还有祖籍从梅县来汕尾港发展竹编业的李姓家族,转行渔业建立了“畅利”号头,后来在渔业生意规模上扩大成为“大记”、“二记”、“三隆”、“泗利”等4家李氏鱼行及鱼铺,为客籍人来汕创业作出了成功尝试。新兴街从牛屠巷口至凤照街的路段,昔时大多为殷富商家的大厝古和院落,“黄达合”经营的船用索缆厂和鱼商贩自娱自乐的潮剧“玉梨春”班在此。由于鱼街生意火爆原因,汕尾的地方名吃亦在此街设食摊,最出名的有东社人阿盛的“吊浆碗粿”(粤语砵仔糕)、阿品的粿卷和妈紫的牛脯粿等四、五家,为鱼商鱼贩所青睐,成为午餐美点。此街中潘盛的“当代捞班”(点心)做工极佳,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时俗食谣云:“汕尾捞班,后门豆班”。
新兴街虽为“老鱼街”,但这里的人文方面颇为丰富,值得一提。清光绪廿三年(1898年),有英国传教士兰大卫牧师来汕尾港发展基督教(新教),在新兴街直巷(后称礼拜堂巷)新扩建一座礼拜堂。清光绪廿五年(1900年)并在该巷直落至二马路口一带连接创建“作矶中学”、“福音医院”,成为礼拜堂、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结构的地方。后来还在礼拜堂附设“觉新初级小学”(现第三小学)。据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和原福州市委书记郑重等曾就读于作矶学校。1937年,英国传教士董玛利在英教士住宅旁侧再建一座新型西式住宅(俗称姑娘楼),并改建汕尾礼拜堂,大门朝向新兴街,装修堂内讲坛,当时汕尾信徒有700多人,教会活动相当活跃。此街还有两处革命旧址:一、“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办公址”。1937年,受中共广东省委委派的郑重同志回到海丰整顿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着手成立了中共海陆丰工作委员会,1939年春改为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郑重任中心县委书记,其秘密办公址就是此街郑志盛公馆内和郑重前卫巷的故居“沁园”;二、“抗日东纵司令部旧址”。1939年冬,抗战形势险恶,曾生、王作尧领导的抗日东江纵队司令部东移海丰。1940年4月至8月间,曾生司令员率部东移,司令部就设在新兴街旁大街横巷郑重的老家。郑重乳名灶和,参加革命时化名汉色,系汕尾首富郑志盛之“五少爷”,早年效学彭湃起来闹革命,在海陆丰一带有“小彭湃”之称。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劳动童子团,参加海陆丰大暴动,1936年入党,历任中共广州军委宣传干事、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东江特委宣传部长、东江纵队第六支队政委、华野十兵团教导团(师)政委。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副市长、上海江南造船厂厂长、上海电机厂厂长、书记、福州市委第一书记、厦门市委书记兼市长、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董事长等职务,曾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艘潜水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五千吨和万吨海轮、国际第一台6000瓦双水内冷发电机。曾多次陪同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云、陈毅等中央首长参观。其家族亦出了不少人才,如胞姐郑继斯(宋时轮将军原配夫人),六十年代曾任中央二机部副部长,胞妹郑晓存(宋时轮的续弦夫人,郑继斯亲妹)为中国军事科学院机关幼儿园园长。其女儿郑凯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部高级工程师,族亲郑云湘,长期以经营海产品出口为名的中共地下党员,曾参加过广州起义和为周恩来、何香凝等偷渡香港提供协助;尤其族内郑敦成为昔时汕尾港“老汕体”最出名的“敦成扣”、“罗强攻”和“钟奕爬”三大排坛宿将之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任汕尾镇排球教练、海丰县排球教练和汕头地区排球总教练等职务:旅美的原香港中乐团古筝演奏家郑文(郑敦策);还有数学天赋极高的郑妈泽,为昔时汕尾港无人不晓的鱼行“一口准”的“铁算”。汕尾人还津为乐道的这条街出了两位声名赫赫的“汕尾女婿”:一、湖南籍的宋时轮将军,是我军擅长打防御战的军事家,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二、广东潮汕籍的“全国战斗英雄”麦贤得大校,1965年在著名“8·6海战”中击沉美制蒋舰“章江”、“剑门”号而头部负伤坚持三个多小时的奇迹英雄,系原绿园糖烟酒商店职工李城丁的大女婿,现为汕头海军基地副司令员。在新兴街头还出个年轻的音乐骄子黄秋远,出生于1970年1月6日,现为当今中国重要的青年作曲家,黄秋远的音乐被评论界称作是“大自然的声音”,并被概括性地描绘为“具有鲜明的色彩并富含蕴藉——效果奇特而意境深远”(《音乐周报》);《北京日报》赞扬其创作“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美国著名作曲家威廉·克拉夫教授称赞他为“非常有前途的天才”。黄秋远现任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作曲家,同时兼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教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