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家乡区县: 上海市黄浦区

1903年,马相伯先生创建了震旦公学; 1905年,震旦公学因外籍传教士南从周篡夺校政发生风潮,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马相伯、叶仲裕等邀请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为校董,筹集复旦建校资金。两江总督周馥拨银1万两,并借吴淞提督衙门为临时校舍。当年中秋节翌日,民办官助的复旦公学正式开学。国父对复旦人的勉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复旦学生多数参加革命军;加上经费停发,学校本土又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校一度停办。 1912年~1916年,共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十五人,中学毕业生一百五十人。其中著名的有张志让、孙越崎等人。 1917年,复旦公学升格,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首任校长李登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 1929年,复旦大学进行系科改组,增设新闻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时全校共有17个系,分属文、理、法、商四个学院。 1937年,复旦大学发展为具有文、理、法、商四学院,十六系科的大 学校历史图册学。还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一所,义务小学二所。复旦大学已成为中国东南的重要学府。 1938年秋,复旦渝校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 1940年秋,复旦渝校建立农学院。 1941年,改为“国立复旦大学”。 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 1949年,学校设立文、 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 1950年,复旦大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 毛泽东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 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国立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纪康(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