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
1986年3月,由清代著名翻译、近代小学教学方法改良的先行者钟天纬开办的三等公学开学。盛宣怀将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捐出的高昌庙经正书院旧屋暂借给钟用作该校校舍。钟天纬于当日发布启示,先开蒙馆三塾,将来待经费许可,再开设六塾,将学有成效者,送南北洋大学堂。9月得到盛宣怀批准,由电报总局拨助常年经费洋1000元办学。盛宣怀在上海乘船去江宁府向两江总督刘坤一禀明,拟在上海捐购基地筹款开办新式学堂——南洋公学及银行、铁路、纺织等事宜。
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12月得到光绪准允。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因学堂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
1897年3月6日,借上海徐家汇民房一所作校址,“南洋公学”正式开学;4月,委任何嗣焜为南洋公学总理(即校长)。
初建时以培养高端法政人才为办学目标,先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继设铁路班、特班、政治班、译书院、东文学堂等,体制完备,规划宏远,创开了我国近代教育的新风气。
1905年,学校改隶商部,改校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始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1906年秋,学校工科之始——铁路工程班成立。
1907年改隶邮传部,易校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0月,学校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即学制3年的铁路专科正式成立。1908年夏,增设电机专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设立之电机系科。
1909年,航海专科成立,且于1911年改为商船学校。
1910年,建立电机实验室。同年秋,定“勤、俭、敬、信”四字为校训。
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声中,唐文治宣布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监督改称校长。此时期学校经费困难,唐文治提出自己减薪一半,师生同心,以维持教学。唐文治还著《人格》一书作为国文教材。此时期孙中山莅校演讲,全校师生共同致力于兴建中国实业。
茁壮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12年秋,学校归交通部直辖,改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校虽几度更名,但坚持培养交通实业专才的宗旨不变。
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
1919年7月,侯绍裘成立南洋义务学校。
交通大学
1920年12月14日,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极需专材”为由,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及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
1922年4月8日,叶恭绰校长电示“今日为交通大学成立纪念日,放假一天”。
1922年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7月21日,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此后校长多次变换,直到1924年底凌鸿勋再次任校长,学校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仍设置电机、机械和铁路管理三科,而土木科已调归唐山学校。学校在此期间又新建成体育馆和调养室,并创办了中国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7年,北伐胜利,北洋政府垮台,南京政府成立。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学。学校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并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脱离学校,另组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
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1927年9月7日改名为“第一交通大学”的校长。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校长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副校长由黎照寰兼任。不久,黎又被任命为专职校长。这样就把“部(铁道部)、路(铁路)、校(交大)联成一贯”,形成“部校合作”体系和“建教合作精神”,“校中师生均得安心教读,勤求学业,蔚成良善校风”。这一时期学校经费充裕,校舍建设和系科建设都得到较快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近500亩。期间,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由此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这一时期学校发展迅速,特色明显,成绩显著,影响深远,广大校友称之为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937年8月1日,学校划归教育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