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第一中学,由位于城区的原昭阳中学、城北中学、鲁迅中学三校高中部优化整合而成。2007年6月,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兴化市政府、市教育局作出重大决策,将在昭阳中学原址上扩建后形成的新校区,作为整合城区三校而成的兴化市第一中学的校区。学校选址于原昭阳中学、文林小学以及由此东扩北拓而成的新校区,西邻丰收路交通便捷之道,东接儒学街人文荟萃之所。 一所崭新而又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传承的学校从此展现在兴化城区的中心地带。她的出现,必将为兴化的教育界开拓一片蔚蓝的艳阳天!
学校简介
相传元末明初,兴化四圣观的道长全真羽士柴元皋(默庵)在古城内西南隅的西隈荡仙逝而去。从明朝起,西隈荡就改名为升仙荡,临水一带社区便命名为升仙里。山以仙名,水以龙灵,明清以来,这里名士云集,荟萃有一处处人文胜迹,成长起一代代俊彦奇才。
如今,一所崭新的现代化的高级中学——兴化市第一中学正在兴化市政府、市教育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关注下从这里迅速崛起。
丰收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通以来,一直是兴化贯通南北、连通外界的主要通道。儒学古街,得名于北宋范仲淹的《儒学碑记》,始建于宋,形成于明,兴盛于清。这里不但拥有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包括古宅第、古祠堂、古牌坊、古园林和若干古树名木,而且保存着“宰相府”、“进士第”等一批建筑群,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古城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在第一中学这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地,巧妙融会在一起。
让我们来追溯一下第一中学的办学渊源。
兴化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办学条件
一、先进教学体系建设
软环境的建设。软件建设和使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硬件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日趋完善,如何使现有软件发挥作用,如何加强软件的数量和功能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非常注重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效率。
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学校门户网站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一架桥梁,也是学校的形象。网站中展示的内容和网站与浏览者之间的交互对于学校形象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网站还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它集成了学校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网站同时还提供了留言功能,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与学校的沟通更加简单、方便。
家校互动平台:借助于兴化市网上家长学校,实现了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学生及家长的互动,使得师、生、家长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图书馆信息查询:改变了传统手工登记的繁琐方式,利用“共创”图书管理软件实现了数字化图书管理,配以图书条形码扫描仪使得图书的借阅、返还更为高效、快捷。
二、办公自动化及设备配备
办公自动化系统。我校采用先进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将公文、公告、通知、手机短消息、电子邮件等信息系统组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信息的即时沟通和交流。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校还将进一步探索,完善和规范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模式,争取引进和开发操作简单的学校管理信息化软件,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效能。
自动排课系统:我校从2003年即引进了这套自动排课系统,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改进,已经日臻完善,大大地提高了排课的工作效率,排课的工作量大大减轻,错误率为零,同时使查询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学籍管理系统:学校从2004年开始使用,它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的导入导出数据,可选择性的将数据输入到纸张,且支持对Excel类型的智能导入,支持相片显示与打印。
成绩分析系统:功能强大,除算总分、排名次,及格率、优秀率、分数段、均分统计外,还可以根据各班、各学科不同的需求来定制不同的成绩指标、成绩报表、及成绩分析图表,更方便对班级、对学生个人进行跟踪管理。
光标阅读机:俗称阅卷机,它解决了计算机数据录入中的瓶颈问题,把人从繁重的键盘录入中解脱出来,且速度极快,误码率极低。
办公耗材。我校为校长室、校务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配备了专用的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一体机等办公设备。并由信息技术中心负责以上部门办公信息设备的维护与供给。充分保证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前进。
三、数字化教学改革
数字化教室。我校已经做到每间教室一台高配置计算机、一套屏幕投影设备(且班班都安装了彩色电视机、立式空调)。每位教师都可以利用教室计算机进行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常用手段。
目前我校教师每人至少一台电脑,彻底实现了人手一机,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基本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四、学校教科研信息化资料管理
我校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教科研工作信息化资料的收集和管理。目前已保存有180多盘珍贵录像带、623张光 、15套教学胶片、50GB音视频资料、150GB图像资料,并已经建立完整的索引目录,方便查询。
五、校园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系统
智能校园广播系统。通过电脑定时“一中之声”和“系统听力”播放时间进行控制,并播放预定音乐铃音的方式,实现了自动播出无人值守。另外在中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高考中,通过广播系统统一播放文件,可以把监考人员从重复、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可以达到所有考场指令播放的标准和统一。
数字化监控系统。目前校园内使用了两套不同范围的闭路监控系统,分别实现了对有关重点场所、部位:学校大门、微机房、学生宿舍楼、食堂、重要通道等的监控。24小时不间断记录,监控视频记录存储可达一周以上,对外起到了很大的威慑作用,极大的保证了校园内师生的安全,加强了校园内外环境的净化,也方便了学校教学秩序的管理,这也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六、专用功能教室
学生机房。我校现有四个现代化多媒体机房,学生可以健康自由的上网,教师可以方便的进行网络备课。近几年我校的微机房一直被上级指定为泰州市中考英语人机对话、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考点。
美术、音乐专用教室。为配合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鉴赏、审美、创新、探究能力,我校分别建立了具有多媒体、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以及相应软件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
电子阅览室:学校电子阅览室现有60台电脑,电子图书管理服务器为每一位在线读者提供了文史类、自然科学类、基础学科类各类图书13万多册,满足了师生各种阅读的需求。
报告厅和会议室。我校为满足工作需要,分别建立了一个容纳400多人的报告厅和两个可容纳100人左右的会议室。房间内都配备多媒体计算机、环绕音响、无线麦克、投影仪等信息化设备。
大力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是永恒的主题,今后我们将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局,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研究水平,为实现我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学校历史
文化的发展基于教育。教育是一棵大树,文坛大师也好,学界巨擘也好,都是这棵树上结出来的果实。兴化教育源远流长,从范仲淹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知兴化县事,出于“国家之忧患,莫大于缺乏人才”的思考,亲自创建兴化有史以来第一所官办学校“兴化学宫”开始,昭阳学风盛炽,人文荟萃,代有才人,历史上出现了星光灿烂的文化景观。
到明清两朝兴化[3]曾出现很多不同名称的书院。或为官办,或为民办,设师授徒,成为科举制度下不可或缺的教育场所。
明朝中期,邑民在纪念曾任嘉靖县令胡顺华的胡公祠内(今第一中学内)创办文明书院。该书院一直延续至清朝末期,因清廷推行新政而停办。
清时兴化最具规模的官办书院为昭阳书院和文正书院。
昭阳书院,建于清初。然自建立以来,书院徒有其名,甚至很长时间居无定所。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李希舜借拱极台办成昭阳书院。到了道光年间,由于频年水灾,海子池涨,两岸崩坍,昭阳书院渐于废止,原先的书院改为景贤祠。
1899年,兴化地方人士以海子池东南岸放生庵和柳园处复立昭阳书院。1903年,邑人成占春等以原昭阳书院为基础,创办了城区第一所初等小学堂,定名昭阳小学堂(即今实验小学)。
1908年,在女塾的基础上,兴化创办高等女子学堂于儒学街文林桥南侧。1927年,该校同时招收男女学生入学,更名为文林小学。后来,学校迁移到升仙荡北侧陈家楼子(现兴化市第一中学内)。
1947年春,离开兴化十年之久的冷欣先生返回家乡,安葬其亡母林氏夫人于祖茔墓地。冷欣,字容庵,黄埔军校第一期出身,官拜陆军中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冷欣幼年丧父,家道衰落,兄弟数人,赖母亲林氏抚育培养,因而他对母亲极为孝顺。祭奠之余,他了解到当时的兴化,虽有八十多万人口,但由于抗日兵燹影响,经济元气大丧,文化教育落后,全城只有一所规模不大的县立初级中学(即江苏省兴化中学前身),许多小学毕业生升学困难,与素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称的兴化极不相称,且严重影响着兴化未来的发展。乃提出愿在家乡办一所“念劬中学”以感念母恩,造福桑梓。“劬”,取《诗经·国风·邶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之意。
经过一番积极的准备,兴化的“私立念劬中学”在南城内大街西侧,原“吴家祠堂”内(今第一中学内)开学了。冷欣为校长,赵石凡负责学校的具体工作,教务是王益斌,庶务是李济和。后又聘请西南联大毕业的钮钧义担任教导主任,并聘任一批热忱于教育事业且有一技之长、务实负责的人充任教员。
念劬中学除有初中部以外,还设立了“高中预备班”,实际上就是高一、高二班。这是兴化历史上第一所以“中学”命名的学校,也是兴化历史上较早开办高中部的学校,在兴化教育史上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1949年,念劬中学停办,部分校舍后来划给文林小学。
1951年,兴化以东岳庙为址,筹办师资速成班,1952年初开学,半年结业。1952年9月,经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将师资速成班改成兴化县初级师范学校。校长由县文教科长李云清兼任,盛士修担任教导主任。1953年建新校舍(今第一中学内)。该校初设初级班1个,师资速成班5个,为兴化培训了一批教师和行政干部。1954年,该校停办,并入高邮师范,校舍后来划入昭阳中学。
1964年,在自然质朴的乌巾荡湖畔,兴化县职业中学成立;1968年更名为兴化县鲁迅中学;2000年更名为兴化市鲁迅高级中学。她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水乡河荡特有的泥土香味和芦花的清淡气息。办学几十年来,受良好教育氛围熏陶,许多学子在这一兴化文科摇篮中茁壮成长,形成了以毕飞宇、庞余亮、金倜、刘仁前、顾坚、房干森等为代表的作家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1976年,兴化城北中学创建于风光秀丽的海池河畔。多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环境,全力提升办学质量,办学绩效明显,办学社会效率高,每年均为家乡培养一批身心健康发展全面素质高的建设者。从这片热土上飞出去的以顾铭、戴彤、瞿宏贵等为代表的学子们,正活跃在中外不同的岗位上,为母校、为家乡争取更大的荣誉更多的光荣。
2008年10月24日,兴化市第一中学成功评为3星级高中。这次成功的原因在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体现了学校的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