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告诉你小城涟水的过往

家乡区县: 淮安市涟水县

图中的小塔名叫妙通塔,位于城内的能仁寺内。她承载着这座小城的许多过往。
能仁寺位于涟水县城中山路西首,南濒碧波荡漾的古黄河,东依风光旖旎的涟漪湖,誉为“涟水八大景点”之一。能仁寺始称“文殊院”,后改“承天寺”(又名“承天院”),宋仁宗时易名为“能仁教寺”,简称“能仁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该寺始建于唐初,距今至少有1300多年历史;寺内妙通塔,始建于公元1023年,至今已有980多年历史。
涟水妙通塔和能仁寺与一般塔、寺不同:一是由皇帝御赐名字和匾额,二是宝塔建筑结构工艺奇特。这些,都与宋时高僧娄道者的因缘经历密切相关。
娄道者,姓娄,名守坚,他自号“道者”,世人便称其为“娄道者”,宋初涟水丁湖口(今涟水红窑镇朱楼村庵圩组)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圆寂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娄守坚出生时就有奇异征兆,因生性皮顽,幼时即被乡人称为“弥勒佛”。少时随父兄业渔,后被送承天寺为僧,通医。在承天寺10多年-,能知人休咎,助人消灾,一时名声大振,远播四方。祥符三年(1010年)五月朔,皇太子(即后来的宋仁宗)生,“昼夜啼,诏天下能止啼者”进宫诊治,涟水承天寺僧人娄道者应诏,治好太子夜啼,真宗帝大喜,赐号“证因大师”,让他回涟住持承天寺,并赐以御偈、金器等物,偈曰:“慧目朗然,烛天之秘。保朕皇储,以克永世。号称证因,恩光尔被。”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仁宗诞日,太后语及止啼时事,仁宗便诏令道者,而此时道者已圆寂。仁宗感其恩,遂敕其家乡涟水建塔,以藏卧佛舍利,赐名“妙通”,改“承天寺”为“能仁教寺”。
妙通塔与连云港阿育王塔同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据民国时期留下的塔照及考证,其整体建筑遵循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制,结构严谨精巧,用材简洁合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楼阁式,高60多米,七级八面,内无寸木支柱,皆砖石砌成,巍峨雄伟,古朴凝重。地宫内的八角形塔基与藻井,方形宫室以及仿木建筑的倚柱、斗拱等,都具有宋代的形制特征。其主体风格与河南郑州开元寺塔基、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相近,属于宋代早期建筑。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庆徽方将祖师证因的骨灰安葬于塔内。

1998年6月,挖掘妙通塔地宫时出土的石碑碑文载:“敕赐承天院造塔记
妙通古塔建成后,能仁寺亦整修一新,由于妙通塔是皇家敕建,藏有高僧舍利,能仁寺也就成了苏北一方著名的丛林,苏东坡、米南宫及历代漕抚、知府等的游足络绎不绝,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如明朝诗人王启运《能仁宝塔》诗云:“中挂涟城半壁天,晓昏青锁万家烟。西归卧佛何时醒,百丈浮图斗气连。”


能仁寺跨越千载,历尽无数磨难。民国时期,战争频仍。1946年,内战爆发后,由师长张灵甫指挥的-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两次攻打涟水城,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凭借南门外的古黄河大堤和能仁寺中的妙通塔,与其决战二十多个昼夜,致使七十四师伤亡惨重。据说张灵甫怪罪是妙通塔显灵保佑了粟裕部队,妙通塔因此名噪一时。根据长篇小说《红日》改编的同名电影和电视剧,都有张灵甫在能仁寺妙通塔下留影的特写镜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48年7月,妙通塔不幸毁于兵燹,能仁寺也随之消失。
1992年8月,涟水县决定复建能仁寺、妙通塔。妙通塔于1999年6月1日开工复建,2002年4月建成。复建的塔基直径22米,塔高68.88米,塔总建筑面积1719平方米。地上七层,塔内置佛像68尊;地下一层为地宫,面积400平方米,用于宋代珍贵文物的展出。
能仁寺,于2004年8月复建,2007年10月建成。占地48.8亩,总建筑面积9645平方米。建筑布局规整,左右对称。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是天王殿、妙通塔、大雄宝殿、卧佛殿、藏经楼、方丈楼。天王殿前是照壁,壁上嵌“慈航普渡”四个大字。山门(即天王殿正门)两边是能仁寺住持曙正法师亲手题书的对联:“童真入道安邦护国度群迷,菩萨化身辅正摧邪弘圣教”。门上方悬挂的“能仁寺”匾额,系已故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题写。

 

几句是非(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