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一起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但在我们那,每逢元宵佳节,大人小孩会走上街去观看舞狮子表演,这种表演有个专业的名字叫做文狮舞,是我们当地的一大民俗特色。
文狮舞是我们沈丘地方舞蹈,最早发源于汉唐时期的西域“五方狮子舞”和“胡人假狮子”。公元1231年,蒙古太宗皇帝窝阔台,为攻打金国都城汴京,强征中亚康里·波斯等国人为兵参战。公元1234年蒙古军平定中原后,一名叫海鼻耳的波斯人,跟随蒙军将领察罕·乃蛮台征战至项城(今沈丘槐店),后被强行留居此地进行传教布道。海鼻耳在传教布道中,根据颍河两岸人民,在春节、元宵节舞龙闹灯的风俗,引进西域(海鼻耳的故乡)的狮子舞,进行有机的结合、融汇,编创出一套即反映中原人民的风俗,又能展示西域图腾的文狮子舞。“文狮子”舞在表演中分游街和场地两种形式,狮、虎、麒道具各一套,小狮道具一至二套,圆笼绣一个,道具全部有本地老艺人自己制作。乐器为打击类和吹奏类,打击类乐器有重音大鼓、大锣、堂锣、铙钹、中钹、镲等,吹奏乐器为“别里子”(波斯螺号)。
表演顺序分为独角虎、麒麟、狮子。在鼓锣镲的节奏中舞蹈,以鼓点振节导乐,在“别里子”奏出的麒鸣、狮吼、虎啸之音中转换情节。文狮子舞在延承西域狮伎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原这一远古图腾文化。该艺术主要表现其十月怀胎的艰辛和分娩时的痛苦。扒地、抖颤,小狮子缓缓生了出来,母狮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小狮在动,几次欲立不能,母狮上前舔小狮子,哺育抚爱,小狮子终于站了起来。文狮舞“文”字的另一种含意,是元代人们以此感化蒙古统治阶级多施仁政,爱民亲民。而不要对人民动“武”狮子,是老百姓希冀和平对社会平等的一种呼唤。突出教化人们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善待子女,孝敬父母,报答生养之恩。
沈丘回族文狮舞是多元文化在中原地区的长期积淀和融合而成,在古老西域乐伎和远古中原民间舞蹈遗存中显得稀有而珍贵,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中原回放群众在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的结晶,也是回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经过770多年的传承演绎,此艺术已经成为一朵独具中原回族特色的艺术奇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