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醉题“酒樽石”

家乡区县: 江苏省栖霞区

走进南京燕子矶公园,在通往燕子矶头的半山坡小路上,有一片砾岩。这些岩石形状各异、凌空峭立,其中有一块砾岩石,内凹外圆,酷似古代酒樽,故名“酒樽石”。这个天然形成的“酒樽石”与“斗酒诗百篇”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之间,有着一段令人神思的故事。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到金陵,几乎游遍了名胜古迹,留下十多篇诗作。比如《永王东巡歌》《登金陵凤凰台》《金陵酒肆留别》等。李白还多次乘船,饱览江景,或对月当歌,或送别友人。

正因为李白对大江、月亮与酒有如此浓厚的情怀,在一个月白风清的秋夜,他又泛舟江上,登临燕子矶,独览月夜江天,面对如此壮观美景,酒兴大发,豪情满怀,权且以酒樽石为盏,以长江水为酒,一醉方休,并在崖壁上挥毫题写了“吞江醉石”四个大字,留下了千古佳话。
天上人间,人耶仙耶,完全符合诗仙兼酒仙的豪放情怀!此后,李白在安徽采石矶酒酣捞月,把自己溶于江月之中,仙逝而去,正是这种情怀的延续。
李白题壁的“吞江醉石”四个大字,虽未留存,却有诗可证。清代诗人华长卿在《登燕子矶观大江游永济寺至上台洞》一诗中写到“吞江书醉石”,诗云:
燕子矶头望,波涛日夜流。
吞江书醉石,铁锁系危舟。
撒手悬崖峭,皈心古洞幽。
梵宫遭劫火,僧尚恨夷酋。这首诗写于1846年,清道光26年,即英帝国主义侵略军侵犯南京后四年。燕子矶遭“夷酋”的焚烧、毁坏、掳掠的罪行,历历在目。诗末二句,是诗人及永济寺僧众对英帝国主义侵略军侵略罪行的憎恨和控诉!

朦胧的前奏(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