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华侨之乡

家乡区县: 海南省文昌市

文昌对于海南来说是一座特别的城市,文昌历史悠久,每处都能看到它所富含的历史沉淀,而且,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具有的一丝一缕的异域风情,是海南名副其实的“华侨之乡”。在文昌,没有海外关系的人很少。我的亲戚也有一部分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移居海外,文昌在海南享誉着“华侨之乡”的美称,也是中国著名侨乡之一。文昌华侨华人众多,约120 万人,遍布世界50 多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泰国(约50 万)、马来西亚(约35 万)、新加坡(约11 万)、越南(约15 万)等东南亚国家。 文昌市境内归侨、侨眷约38 万人(文昌人口约57 万,可以说华侨人数比文昌居民还多出一倍), 文昌先人最早出洋于何时,明代以前无文字可考。据记载最早出洋的是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 年),文昌人林荣已到达达满刺加(今马六甲),那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远渡重洋到达南洋的海南人 ,但是多数学者倾向于宋末元初时期。 从明代开始,呈现出洋人数逐年上升、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在明代,海南文昌人出洋者起码有 1000 余人。到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国内环境动荡和国外环境的优越,致使文昌人在这一时期大量出洋,呈现出一个高潮。中国解放后,国内形式发生变化,生活也比较安定,出洋人数锐减。 文昌人移居东南亚各国主要以海路为主。在上面谈论到多数学者倾向宋末元初是文昌人最早出洋时期,其实是有原因的。在宋代,海南的大陆移民从唐代的 7 万增加到 10 万,其中闽南漳泉一带移民定居者众。当时广州、琼山、雷州等港口都有外国船舶通商。船多来自大食和三佛齐(今阿拉伯和印尼),居住在岛东的文昌人利用航线之便,随船到南洋谋生,成为最早的“住番”,其后裔就成为了当地的“土生唐人” 。大多数人从铺前、清澜两港出发。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876 至1898 年的23 年间,仅通过客运出洋的琼侨人数就达24.47 万人之多,平均每年1 万有余,最多年份可达2 万多人,其中文昌人占半数以上,几乎是青年劳动力。他们多从清澜、铺前乘三桅帆船于冬至前后启程,趁北风之势,随波漂流一个月左右,抵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还有从海口出发。 在1902 年至1911 年间,海口已有洋轮开往曼谷、新加坡等各埠,春夏每月对开二、三次不等,每次多则载千余人,少则三四百以至五六百人,其中也是文昌人居多。另外一个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侨眷携带妻儿及亲友,冒着生命危险从清澜、铺前、宝陵、冯家、五龙等港口乘桅船,冲破日军封锁线,横渡琼州海峡,至广州湾赤坎、西霞(今湛江,当时为法租界)避难,然后乘轮船到南洋各埠,投靠亲人,另谋生路。据海关的统计,1937 年琼侨出洋由1936 年的3.3 万多人增至4.4 万多人。1939 年琼侨出洋达到最高潮,仅逃广州湾的人数“几达五万之众”,后经由琼侨总会的救济帮助,绝大部分转往新、马、泰等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开辟了陆路,主要是经过广西进入越南,或经云南进入缅甸。 大而言之,文昌移民出洋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这些原因成为华侨社会组织分布及海外置业特色的历史铺垫。 1、因朝贡、贸易关系及文化交流而出洋。与周边国家长期的贸易关系为文昌华侨早期定居东南亚奠定了基础。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 年)设紫贝县;贞观元年(627 年)始为文昌县。其紫贝县名称的称谓来自当时文昌铺前、清澜港等地的渔民利用最早到西沙、南沙和东南亚各国的机会,经常带回各类五光十色的贝类物品而得名。根据康熙文昌县志史料记载:文昌与新加坡的联系,可追溯到公元前2 世纪的秦汉时期 。 朝贡贸易关系的带动。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隋这一时期,由于朝贡贸易的兴起,加上佛教文化的纽带关系,文昌商人跟随朝廷使臣的队伍开始了海上自由贸易。此后,中国文昌人和东南亚、南亚的海上直接贸易以及与西亚、北非、南欧的间接贸易从未中断。公元3 世纪至6 世纪,朝贡贸易及使者往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多了起来。佛教文化交流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信仰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功劳最大。到公元7 至9 世纪的唐代达到了新的高潮。宋元时期,文昌铺前港与东南亚的贸易大量增加,人员往来频繁。西沙海域打捞出的大量宋代瓷器可以说明当时海上贸易的繁盛。一些商人带回的五光十色的贝类海鲜朝贡文昌官员,是紫贝县更有朝贡贸易色彩。忽必烈于至元 30 年在海南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阿拉伯探险家辛伯达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都曾从海南岛文昌到新加坡的航线上经过。而大批文昌县人去南洋有近400 年的历史,即明末清初之际。可以说由朝贡贸易做先导,海上自由贸易逐渐兴起繁荣,佛教僧徒往来增多,中国与马来半岛以及各国家的交往,呈现持续发展的局面。 2、生活艰苦。这是华侨起源的主要原因。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喜欢到处流浪、离乡背井的民族,中国人是不肯轻易离开故土的。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古称蛮荒之地,是流放犯人和贬官的地方,是原始、落后和封闭边远之地,令人望而却步。多少年来,文昌人为了摆脱生活上的艰苦,纷纷漂洋过海,投亲靠友,以谋生路。生活艰苦具体表现如下: 土地贫瘠。文昌的地势虽然比较平坦,但在所能耕种的土地中,大多数属于咸碱地,土色褐红,土质偏瘦。尤其是沿海地区,研究地方史的学者曾经指出,海南文昌沿海地区沙地贫瘠。在我的印象中,现在那边以种西瓜、辣椒等为主,经济又很大改善,但是在以前,基本都是种植花生、地瓜等,可以说生活确实不容易。 天气灾害。除了耕地不理想外,文昌还是一个多台风、多洪水、多干旱,以及虫灾等等自然灾害,无疑是给当时的人们雪上加霜。 3、以海员身份出洋。文昌人不仅大量涌向东南亚,而且还不断涌向更遥远的欧洲、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文昌人要向更遥远的各大洲迁移,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原因是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必须经过惊涛骇浪、气象千变万化的大洋,这不是普通文昌人所能做的到的。在这里,文昌人向别国迁移就以海员的身份进行了。文昌籍海员是海南最早走向世界各国的海外华侨。在这里要提下宋氏家族。据廖怀明著的《根系海南——解惑宋氏家族》介绍,最早定居美国的琼籍华侨华人是文昌籍的宋氏家族。1875 年宋氏家族想将韩教准过继当儿子,由于当时韩教准跟随哥哥在印尼的爪哇岛打工,一直到 1878 年夏天才由宋氏的一位弟弟将韩教准带到美国波士顿过继给了宋家(后改名宋耀如,即宋庆龄的父亲)。从此韩教准更名改姓。这比冯子平《琼侨春秋》介绍最早到纽约的琼籍海员冯辉湖还早40 年。文昌籍海员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欧美地区迁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2 年间,又有二三百人文昌人到美国,他们都是英国和美国公司的船员。由于战争轮船留在纽约,船员上岸后便留下来。一个人到了纽约,接着叫亲戚好友来,所以居住纽约的文昌人越来越多。到20 世纪80 年代时,纽约已有两三千文昌人。美国旧金山的文昌籍华侨,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抵达的海员。因为战争,轮船停开了,这些海员便留在岸上谋生,后来叫亲朋好友来定居。到 20 世纪80 年代,旧金山的文昌人也有二三百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少香港的文昌籍海员在外国轮船上当厨师、技师和杂工,随外国大公司的轮船常年远航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和一些欧美国家。1941 年 2 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以香港为总部中心的轮船失去了基地,加上日本舰队封锁太平洋,大批航行在外的轮船和海员只好流落海外各地。当年滞留在澳大利亚的德华人海员就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很多是文昌人。经过华人团体澳洲青社的精心安排,有些文昌籍海员到了昆士兰州的海军船坞去做打捞沉船工作,有些则去了北疆区德达尔文参加运输队,有的去新州西部的瓦拉甘巴参与修建大水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落在澳大利亚的文昌籍海员大部分在那里定居下来。 欧洲各国的文昌人,也有海员出身。例如丹麦——中国友谊协会副会长符德胜,祖籍是文昌公坡镇抱蓝子村。1938 年到新加坡谋生,后在丹麦的远洋轮船上当船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海上交通阻塞,便在丹麦定居。 4、与国家有关政策相关。国家政策在一定时期影响着众多人外走。这里分为中国和华侨居住国的政策。 1858 年 5 月,清廷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海口辟为通商口岸。当时的东南亚英、荷、法殖民地正大搞开发,锡矿业和橡胶业急剧发展垦荒、筑路、开矿、掘河,建城市、设工厂,都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商业也随之发达,去南洋者不愁无工作做、无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贫苦的文昌人到南洋谋生,并通过同乡宗亲关系,互相携带,人数逐年增加。 妇女出洋禁令一开,一些在南洋开办工厂、食店、商店和橡胶园的文昌华侨认为有的工作适合妇女来做,便叫家乡亲戚朋友的女子外出打工。到了20 世纪30 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出台了鼓励中国男女劳工入境的规定,于是“文昌婆”便携儿带女来新加坡和丈夫团聚。这样,到南洋的文昌妇女越来越多,她们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不断从家乡牵引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南下。 华侨的所在国不同时期的政策,是吸引文昌人出洋的另一因素,同时,也使文昌人走向欧美各国。在清末民初、军阀混战的时候,相对于灾难深重的中国,南洋各国自然环境优越,社会治安稳定,对“非法入境者”不加限制的国策,尤其是有些国家对华侨的到来保持欢迎态度,对海南人很有吸引力。英国、法国在新加坡等南洋殖民地大搞开发,建设机场、军港和铁路,需要大量劳工和家政人员,导致海南文昌人大量出国。东南亚各国是文昌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 5、其他因素:海外战乱或排华的次生性移民、技术或劳工移民、留学或造籍出国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海外文昌人几乎都侨居在东南亚各国。大战后逐渐流向世界各国。一是一批文昌籍海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沦落欧洲、美洲、澳洲等,战后成为当地居民,现已是三、四代了。二是上世纪 50——70 年代,先后受到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反华排华浪潮的冲击,广大乡侨为求生路,不得不冒险出逃到欧洲、美洲、澳洲等发达国家。据所得材料统计,这类乡侨流动达8 万人左右。三是受欧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物质生活的吸引,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文昌籍高级知识分子主动向西方国家进行技术移民,谋图发展自己。也有许多乡侨留学生学成留居不归。这类移民有一两万人。 到解放后,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国内生活比较安定,出洋人数锐减。1950 —1960 年有少量回国定居、读书的归侨侨眷出境倒回侨居国。1961 年后,东南亚各国有禁令不准华侨入境,至 1979 年几乎没有人出国定居。改革开放后,东南亚及西方各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明显改善,允许中国私人探亲、留学、旅游,甚至移民,于是该县出国人数又日益增多。出国定居的有几种情况:一是私费留学或技术移民,多往美国、加拿大、澳洲,有的已有居留权(即绿卡),有的已经加入当地国籍;二是出国定居或经过香港出国探亲、旅游专为定居;三是劳务输出,多到日本,有少数人留居;四是有婚姻关系,几乎都是出嫁姑娘,为数不少;五是向南美如苏里南等投资做生意。 经历了几世纪、以各种形式的迁徙、繁衍,海外文昌人现已经遍布天下。 上述五大方面,未涉及到通缉逃犯、偷盗、人贩等因素及表现。由于方志、族谱、家史、口碑对这些方面讳莫如深,无法查证,这是成为一个缺憾。不过从这几点原因我们大致可以明白,也认证文昌“华侨之乡”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时光飞逝,过去在外定居的游子如今早已白发苍苍,在异乡落地生根,但是对故乡的思念,相信一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我的外婆就经常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明信片及信件,远在异乡的亲戚也曾在春节的时候回家祭祖,况且文昌华侨也以他们的方式回海南的明日建设添砖加瓦,相信不久的明天,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一起,文昌这座富有丰富内涵的魅力之城,“华侨之乡”会为人所知。
mfz(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