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支队林县籍队员追记之三——北望太行

家乡区县: 安阳林州市

 漳州林州

北望太行故乡,几多乡愁谁知;
殷殷游子深情,魂牵梦绕两地。
漳州和林州有着不同一般的关系,漳州与漳河也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
漳州是大州,辖二区一市八县,即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长泰县和华安县。在辖区隶属的不断变化中,当年南下来的林县籍干部,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工作岗位不断调动,绝大部分干部陆续从基层县、区调回到漳州。之后,由于年龄、身体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又次第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一晃几十年时间又被甩在影子里,漳州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第二故乡。漳州与林州,因为一批南下革命干部的割舍、远离、奉献、思念,两地之间便有了联系,有了牵扯,有了无尽的乡愁。
由于与台湾只一海相隔、仅距60余海里的缘由,人们很容易想起彼岸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诗人与南下的干部们年龄虽然相仿,经历却不相同。诗人将情感聚焦于笔端,将乡愁播扬两岸,而这些远离故乡数千里的太行之子,却把浓浓的乡愁写在时光里,写在那一头的白发间。
漳州与漳河竟也有着绝妙难言的联系,姑且先不说是不是天作之缘。
陈政,河南固始人,早年曾跟随父亲陈克耕在山西太原、上党等地为李唐征战天下,深得李渊、李世民赏识。李世民在朝时任陈政为右郎将。公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李治晋升陈政为朝政大夫,统岭南军总管事,率府员3600人入闽平“蛮獠之乱”,途中历尽艰辛,多次与蛮獠进行鏖战,并且还痛失了前来援助他的两名同胞兄弟。公元670年(唐咸亨元年),在一次大捷后,大军屯兵云霄溪畔,陈政环顾周围,觉得此地虽未到过却有几分熟悉,忽然想起当年随太宗世民征战北方,在上党一带居留生活时,那里曾流淌着一条清溪河,名曰漳河。眼前这条江的形态、走势、色泽与北方家乡的漳河几近相似。怀乡之情油然升腾,不觉脱口而出:此江水如上党之清漳。出于对北方家乡的眷念,陈政将原来的云霄溪改叫为漳江。漳江一带蛮獠平息后,这一带即归陈政管治,陈政便在漳江河畔的火田村安营扎寨,并报呈朝廷设置行政,所建州即以“漳”字冠名,漳州因此而得名。后来,又有人报陈政,说漳江上游有一条支溪,水色浑浊,极像家乡的浊漳河。陈政喜得拍案叫绝:天下竟有如此巧合之事。清漳与浊漳出上党、途经豫北林州、冀南涉县,经河北馆陶入卫河,汇入渤海;漳州境内的清浊二江在云霄县汇合后流入东海。漳州人知恩图报,将陈政和其子陈元光敬为开漳圣王,为他们父子建庙祠、设祭坛,供奉敬仰。
岁月流逝了近两千年后,为了一项使命,为了一方百姓的安宁,漳河两岸、太行上下的4000余名优秀儿女作别故土,入八闽,除匪患,清扫国民党残余势力,与百姓共建美好家园。更值得庆幸的是,远从漳河南岸一路走来的林县籍南下干部,竟在冥冥之中被分配到漳州这样一个曾似故乡的地方,一个北方乡党陈政父子成就伟业的地方,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事业,做贡献做奉献。如无大波,他们将在此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

 

婷婷丫丫(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