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宋金鸡腿壶

家乡区县: 安阳林州市

有一句名言叫作“实践出真知”。在陶瓷发掘和研究过程中,就体会到此言的含金量。
前几年去山西太原开陶瓷学术会,山西省博物馆特意为会议举办了“山西出土陶瓷展览”。观察山西古陶瓷标本,对其一些特殊的工艺迹象印象颇深。所谓“特殊”,并非是其先进或独树一帜,而是感到其工艺水平有滞后的现象。如介休的金代产品中,烧造大碗还在碗内用三叉支钉叠烧,大碗的底做成玉璧形,有些小碗底也多有托珠痕,证明其仍在使用托珠烧造。这些工艺特征,在河南及南方一般是在隋唐时出现的,下限也只在五代至北宋早期而已。
展品中最多的是辽、宋、金各代大大小小的鸡腿壶。当时一位同去的河南省文物商店的老专家看后说:“鸡腿壶刮釉的是金代,不刮釉的为宋代。”而在林州宋金墓葬考古发掘出土此类器物中,却并非如此。
1992年,林县石油公司在城区施工中,发现一座金代皇统三年(1143年)赵处墓,墓中出土一件褐釉鸡腿壶。器形的特征是小口圆唇,短颈丰肩,肩以下收敛,圈足,器身外施凸弦纹,褐釉;口径3厘米,底径10厘米,腹径18厘米,高37厘米。
2001年在一座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墓中出土一件鸡腿壶,高39厘米,口径6.2厘米,腹径21.8厘米,足径12.7厘米。白胎闪红,胎厚。小唇口,束颈,鼓腹,最大腹径靠中部,暗圈足。腹外壁饰凹凸有致瓦棱纹。器内外施褐绿釉,外壁肩部与近足部刮釉露胎,足内施釉。整体端庄、丰满。
从两件鸡腿壶可以看出,金代器形高挺、刚劲,无刮釉。延续了北方游牧民族辽国陶瓷器形的风格。而北宋器形端庄、丰满,有刮釉现象,继承了中原及南方汉民族陶瓷器中低矮丰满的梅瓶造型。与老专家的鉴定经验结论正好相反。这些经历告诫从业人员,不能简单只凭经验和理论进行器物的鉴定。
陶瓷专家一般称作梅瓶的是瓷胎,而同样的器形是缸胎的叫做鸡腿壶,也称鸡腿瓶、鸡腿坛。
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并无梅瓶造型,唐代仅有接近梅瓶的白釉瓶,与我们后代所说的带有S形曲线的梅瓶造型有一定差异。
鸡腿壶的出现与辽国契丹族有着重要关系,为了适应迁移生活,契丹人创烧出便于携带的一种上粗下细、状如鸡腿的长腹瓷瓶,用于运水或储酒之用。这种鸡腿瓶被很多现代学者视为梅瓶的雏形之作。小口是为了避免盛装的水、酒溅出,减少酒的挥发并方便携运,辽墓壁画中还有表现运输鸡腿瓶的画面。鸡腿瓶口小、颈细、腹长,用绳索捆绑后背运很方便,倒梯形造型使绳扣越勒越紧,很适合契丹人游牧射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需要。
鸡腿壶因其腹部修长,形如鸡腿而得名。通常在储酒时,它们的下半体被掩埋在地下,这样做既可以保证酒的质量,又能保持器物平衡稳定。从契丹族的辽墓壁画“送行图”中,看到马背两侧驮有高挺的鸡腿壶,器身下部用绳索固定。由此推测鸡腿壶身下部的瓦棱纹饰,也应是为便于绳索固定而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实用纹饰。
1999年3月,在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发掘的张文藻与妻子墓,合葬于辽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墓中出土物包括了2件绿釉鸡腿壶,造型作小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小平底,通身施有绿釉,瓶身较一般辽代鸡腿壶矮,应视为梅瓶造型。出土时,壶口部用石灰封闭,壶内尚存留有枣红色的液体。此墓前室东壁上描绘有“童嬉图”,主要是有关茶道的内容,画面中木桌上放有一只短腹小口梅瓶,桌下的矮几上放有腹部修长的鸡腿壶,考虑到墓中出土的两只绿釉鸡腿壶在造型上与传统梅瓶已比较接近,壶中盛有枣红色液体,墓中壁画描绘的鸡腿壶也应是用作装酒,并且从壁画可知,当时的梅瓶已分长腹、短腹两种,短腹梅瓶已可摆放在桌上了。
辽代梅瓶在造型上,有继承契丹传统造型的鸡腿壶。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乾二年田”款梅瓶,高64.9厘米,腹径24.3厘米,口径8.4厘米。作平底,底足无釉,“乾二”应当是指辽乾统二年(1102年),“田”字应为制作工匠的姓氏。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猴头沟乡辽代缸瓦窑址,可见到许多鸡腿壶的残器,说明赤峰缸瓦窑址是辽代鸡腿壶的一处重要产地。
鸡腿壶自出现以来,即以其优雅气质,备受人们喜爱。北自辽人,西至西夏,以至宋、金及以后各代,形形色色,始终为人所喜好。鸡腿壶一器也多有学人因喜好而考其史,辨其用。
徐之衡《饮流斋说瓷·说瓶罐》中有“梅瓶(鸡腿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颈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晚清时,梅瓶已专指小口,短颈,丰肩,收腹,长颈瓶器。
大量考古资料显示,鸡腿壶器型最早出现于辽。辽、宋、金、元时期广为使用。北方地区考古出土的辽至元代壁画,砖雕墓葬以及寺观壁画中,多有绘制鸡腿壶者,绘刻画面大多为家居宴饮场面。当时鸡腿壶多数是作为储酒用的容器。磁州窑此类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沽美酒”“醉乡酒海”“酒都司使”等文字,可知其为储酒容器使用。当时都有瓶盖扣置在小口之上,不论墓葬壁画、砖雕或者寺观壁画,都清楚地表现出当时的使用情况。
梅瓶(瓷胎)或鸡腿壶(缸胎)小口与梅骨相称,当为后人“顾名思义”之解。瓶口之小,或有可能是为保存酒的醇香而匠心所致。南宋赵德麟《侯鲭录》卷三百“陶人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古之五经博士)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由此可知,酒经即酒瓶。现在民间仍有称梅瓶为经瓶者。元代以后,这种器形逐渐变为陈设器物。

婷婷丫丫(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