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历史名人

家乡区县: 湖北省沙市区

楚庄王(?~前591):春秋五霸之一。郢都(江陵纪南城)人,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任楚国君主。又称荆庄王、熊侣。在位期间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进行内政改革,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打败陈国、郑国和晋国,使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病逝,葬于纪南城郊。今江陵城西北有楚王墓、樊妃墓。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今监利县)人。公元前522,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逃往吴国,发誓要倾覆楚国,以报家仇。入吴后,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修改法度、任用贤能、奖励农商、筑城防守,又建议吴王任命谙熟兵学的孙武为将,整军练兵,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伍子胥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解除楚对吴的最大威胁,再南征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周敬王十四年(前518年),吴国终于破楚成功。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辅佐吴王夫差。先后两次劝谏夫差剿灭越国,而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伍子胥为避祸而逃于齐国,不久遭齐国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死后仅十年,越国灭掉吴国,终应伍子胥预言。
屈原(前339-前277):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屈原博闻强记,熟悉政务,善于外交辞令,楚怀王时任左徒颇得信任,但为佞臣所不容。顷襄王即位后,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掌公族子弟教育。不久又被奸人谗言所害,被放逐于江南。他深恶楚国政治之腐败,痛感国家之沦亡,悲愤难禁,于公元前277年在湖南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学识渊博,志洁行廉,他政治上不得志,遂将其理想、遭遇、忧愤、抱负形诸笔端,铸成宏伟诗篇。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的诗在博采民歌精华和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崭新诗歌形式,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相传屈原死后,民间每年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以示对他的纪念
张居正:(1525-1582):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城)人。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他5岁入学,7岁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出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万历初年,成为首辅。因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这期间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他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使明政府财政状况得以改善;任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整饬边镇防务;任用潘季驯主持修浚黄淮,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张居正去世,谥号文忠。
“公安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荆州公安人。曾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为人勤勉,41岁时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在文学上既反对模拟复古,又注重学习前人“古文贵达”的精神,先后发表《论文》上下两篇,在中国文学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曾任吴县县令,令“吴民大悦”。官至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等职,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万历三十八年去世。有近1700多首诗歌,近600篇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传世。袁宏道文学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满井游记》、《徐文长传》、《摘发巨奸疏》等名篇广为传颂。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
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16岁中秀才,成年后科考几经落第,至34岁时中举人,47岁中进士。为人喜读老庄佛家之书,学禅悟道,又纵情山水,以诗酒自娱。官至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南京吏部主事、郎中等职。为官期间,袁中道系统整理、校对、出版了两位兄长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和文风发扬光大。1624,袁中道去世,终年57岁,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传世。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荆州洪湖人。出身渔家,饱尝生活艰辛。自幼崇尚武艺,至元六年(1340)五月,到玉沙(洪湖)县城考试武科,虽“神力”过人,但名落孙山,只被任为录事。至正十年(1350)八月陈友谅在洪湖率渔民千余人起义,三年后发展到二万余人。后投靠徐寿辉,被封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帅。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利用元军主力在北方与红巾军作战之机,加紧扩充地盘,使所辖南方红巾军坐拥湘、鄂、赣及皖、浙、闽部分地区。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杀了徐寿辉,在江州(九江)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接着他统军沿江东下,攻打朱元璋的据点应天(今南京),因部下或自立为王,或被敌重金收买不战而降,只得放弃江州退居武昌。后经两年的准备,于至正二十三年五月率25万军马并战舰500余艘再次进攻洪都(今南昌),因久攻不下,又遭敌火攻,被切断退路,被迫水上突围。后陈友谅在换乘小船出舱指挥战斗时,被流箭射中头颅身亡,终年44岁。

屈原 (前339~前277)世界文化名人,战国时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郢都屈姓贵族家庭。父亲伯庸曾任楚国大夫,为楚武王子瑕之后裔。
屈原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楚怀王时任左徒很得信任,但为佞臣所不容。上官大夫向怀王进谗,诬屈原贪怀王之功以为己有,怀王由此而疏远了屈原,乃至免其左徒之职。秦大破楚于丹阳、蓝田之后,屈原受命使齐以修好。回郢都后,一再进谏,始则劝怀王杀了张仪,继而劝怀王不入秦。怀王俱不从,遂被秦国掳去囚死。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掌公族子弟的教育。不久又受谗见斥,放逐于江南。他深恶楚国政治之腐败,痛感国家之沦亡,悲愤难禁,于公元前277年在湖南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学识渊博,志洁行廉,抗”溷浊”之世,违”工巧”之俗。他政治上不得志,遂将其理想、遭遇、忧愤、抱负形诸笔端,铸成宏伟诗篇。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的诗篇在博采民歌精华、广泛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崭新诗歌形式,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
鲁迅赞道:”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相传屈原死后,才有了端午节,以示纪念。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为其一。

 

梅梅m@j(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