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镇历史

家乡区县: 陕西省武功县

      长宁镇位于武功县西宝北线40公里处,这里从周秦开始,至西汉诸朝,皆为京畿重地,历代有群雄争鹿的记载。唐又在此置扶风县,人们俗称东扶风。该镇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制刷、香醋等特色产品,支撑起了武功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半边天。

      史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修筑驰道。西风驰道从此穿过,此地遂成进入咸阳的重要门户。秦便在此长期屯兵,以保咸阳安宁,故名长宁。汉建元三年(前138),长宁被武帝确定为修筑茂陵的建材加工存放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万名民工来此。在营建茂陵邑的半个多世纪里,长宁则成为民工们加工来料,往返运输的中转站,饮食休息的歇脚点和安家落户的大本营。民工们不论本地外地,还是男女老幼,都能齐心协力,利用休息时间,主动投劳,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共同建设自己家园,最终使长宁形成了繁华镇点。

      长宁又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汉侍郎张骞四次出使中亚诸国,曾在长宁受到大行官王恢及众人的迎送,盛况空前。他在播撒了中原文明之后,从国外带回葡萄、石榴、苜蓿等种子,直到现在人们都受用不尽。东汉的班超数次出访西域,多次在长宁休憩停留,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好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唐武德元年(618),李渊在长宁夯城砌墙,置扶风县。将隋朝皇亲贵族近万人迁徙到高大的通都邑城里,加以控制。他的“设县防御”措施的落实,对于瓦解隋朝旧部倒戈,保卫京城安全,控制和稳定关中局势,支援前线作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贞观八年(634),李世民从扶风入武功,设长宁兵站。又将武功以西的川县,改名扶风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东扶风,西扶风,两个扶风夹武功”的来历。

      长宁作为一县之府与节度使衙门,在唐宋时期曾一度显示出它的辉煌与繁荣,成为当时区域性经济文化和交通运输的中心。城内店铺林立,商品贸易活跃。可是,从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开始,这里就不断地遭到金兵的骚扰,长期成为宋、金争夺之地。这场持久的军事对峙,使这些游牧民族用量最大的鬃刷已相当匮乏。金将撒里勃遂在长宁择地,建起了名叫金城的手工栽刷作坊。大批从山西、河北等地押解过来的汉人和当地民众,成为受金兵奴役的制刷工匠。这些汉人在严密的监管之下,做起了剪马鬃,锯竹板,钉板眼,学栽刷的活计。就这样手工制刷工艺,经过一代代人们的改进更新,现在已有120多个品种,远销海内外。

      而长宁醋的来历,当追溯到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当时,河南睢县人许广厚来到长宁集会,推广玉米种,开创了武功种植玉米之先河。许又因醉酒被当地杨耆绅用醋解醒,令人称奇,长宁醋从此闻名遐迩。目前,现代化的长宁香醋酿造小区,年产香醋万吨以上,消化玉米3000多吨,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种养加等产业的发展。香醋也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被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宋理宗绍定三年,蒙古窝阔台汗二年(1230)六月,孛儿只斤拖雷率军攻破长宁城,整座城邑在元军的铁蹄之下,化成一片废墟。黎民百姓也遭到野蛮的凌辱与屠杀。元末,长宁再次陷入战乱之中,人口锐减不足一千。

      明洪武九年(1376),驻军都督耿忠在长宁设马嵬里,管辖武功河道与今兴平市的马嵬等地。他在执行移民垦荒,扶农兴商政策的过程中,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初四和十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定为物资贸易日,很快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复苏。人们开门经商,划摊兴业的积极性再一次高涨。每逢集会街道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就连蒙古、宁夏等地客商都云集古镇,参加集市贸易。当地人为了能抢购到来自各地的稀有物品,将这些外来客的货摊围得水泄不通,直到傍晚还有人购物。这才形成了现在长宁逢集,天黑人不散的独特景观。

      清顺治十六年(1659),改长宁为东扶风镇。康熙二十二年(1683),恢复长宁镇建制至今。通观邑镇古今,可谓历史渊源深厚,典故趣闻颇多,堪称关中名镇。

CM。。青春,(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